2024年05月14日,【深耕精研】深耕课堂促发展,立足素养助提升 ——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开展集体教研活动

为探讨新课标、新教材的变化及新高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实践,加快教师专业成长步伐,5月14日,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数学教研组开展大教研活动。副校长纪晓明、教务处主任左玉晶,年级主任杨苏囡、李景志,数学教研组

2024年05月04日,禀道毓德,臻于至善 ——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举行2024届高三学生成人礼

十八岁的翅膀,翱翔梦想与希望;十八岁的足迹,延伸美好的追求。5月4日下午,“禀道毓德,臻于至善”四平一中2024届高三学生成人礼隆重举行。高三年级学生在老师和家长的美好祝福中,冠戴成人帽、走过成人门、

2024年04月30日,青春“篮”不住,逐梦上春山

青春与阳光相伴,体育与少年相随!乘着四月的长风,沐浴春日的暖阳,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高三年级篮球全明星赛在掌声与欢笑声中圆满落幕。韩健民校长为比赛开球,纪晓明副校长、陈卓副校长现场助威,李景志主任

2024年04月29日,展现新锐风采,激发教育创新——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举行第二十届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活动

为了激发青年教师的创新思维,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加强学校教师队伍后备力量的培养,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于4月29日下午在毓德楼一楼东多功能教室(一)举行了第二十届青年教师说课比赛。本次

2024年04月28日,拔得头筹展风采,“河”衷共济增友谊——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开展高三年级2024年登峰杯拔河比赛

为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提升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培养高三学生团结合作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以热血昂扬的精神面貌迎接2024年新高考,3月至4月,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开展高三年级2024年登峰杯拔河比赛。本

2024年04月26日,【深耕精研】“教”学路漫漫,“研”途皆风景——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开展集体教研活动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是研之基础,研乃教之利器。4月26日,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化学教研组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党委书记苏亚利、教务处主任左玉晶,年级主任杨苏囡、李景

2024年04月26日,东君枝头花烂漫,铿锵足音伴春来——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年级跑操比赛

碧草如酥繁花锦,正是少年奋进时。草木夏来郁苍苍,青春岁首待勃发。为深化阳光体育运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年级举行跑操比赛。学校相关领导出席活动高一年

2024年04月26日,共研琢新玉,亮相展芳华——四平市第一高级中学第46届青年教师汇报课

磨砺促成长,匠心谱芳华。为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夯实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基本功,锻造爱岗敬业、肯于钻研、业务精良的青年教师队伍,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储备人才。我校在4月25日和26日举行了第46届青年

当前位置: 首页 > 一中校史 > 1985-1998

1985-1998

2008年05月01日 00:00:11 访问量:17827

 

 

 

 

 

 

 

第 五 编 

 

 

 

英城名校  声震松辽

 

 

(1985—1998年)

 

 

 

 

 

 

 

 

 

 

 

 

 

 

 

第一章  治校理政方略

 

第一节 初始办学条件

 

1985年时,学校规模为十八个班型,每个年级六个班,每年招生四百人,生源来自市区。

教师队伍,全校共有教师一百二十一人,其中专任教师六十人,行政及教辅人员六十一人,教职员比例失调。专任教师严重缺编,个别教师负担过重。语文、数学、外语等三大基础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教师每周课时达到二十四节,个别教师达到三十二节,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师资队伍不稳定,相当一部分骨干教师要求调出或改行,仅一九八四年一年就有七名骨干教师调往上海、无锡、威海、大连,长春等大城市,骨干教师流失严重,造成部分学科教学瘸腿

师资队伍老龄化,多数教师是在一九八O年学校被确定为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时由市局从全市选拔的教师,年龄结构偏大,中青年教师寥寥无几。教师学历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

教师生活条件、住房条件较差且居住分散。绝大多数教师(包括离退休的老教师)居住的是低矮潮湿、不遮风雨的土坯房,有的还与马号为邻。青年教师结婚后只能租房。教师待遇低下,除工资外几乎没有什么福利待遇。这些都是造成师资队伍不稳定的主要原因。

教育设施陈旧落后,硬件资源严重短缺。学校能用于教学的主体建筑(包括主楼和西楼两座二层楼)均建于一九五四年,总面积仅有5800平方米。主楼3200平方米,内设12个教室,总面积1484平方米,可容纳两个年级。设有物理实验室2个,共160平方米;化学实验室2个,共160平方米;生物实验室1个,80平方米;阶梯教室1个,130平方米;图书室40平方米;教师资料室、学生阅览室各80平方米;医务室40平方米,剩余是办公室。

西楼2600平方米,内设教室15个,学生宿舍13间(共600平方米)。

与主体建筑配套的辅助建筑:礼堂,660平方米;教工食堂、学生食堂共400平方米;还有教工和学生厕所各一个。

用于教学的仪器设备陈旧、短缺。理、化、生实验用品满足不了教学需要,有些必做的演示实验都无法进行。体育器材除少量的球类外,还有2副跳箱、2对山羊、几块垫子,两三个自制的乒乓球台子,和学校自制的单双杠。

 

第二节  行政机构设置及职权分割

 

校务办公室,是负责学校人事、文秘、档案、保卫等工作的办事机构,是校长行政工作方面的参谋机构。

政教处,是负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籍管理,学校纪律、卫生、文体活动及舍务管理的机构。

教务处,是负责统筹全校教学、教研、师培及考核的教学管理机构。

总务处,是负责财经、设备、基建维修等为师生服务的机构。

研究室,是负责教育教学研究的科研机构。

校办工厂,是负责劳动技术教育、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筹集资金的勤工俭学基地。

 

第三节  学校及部门领导

 

校长:邢国栋

党委书记:董长文

副校长:杨宏图、张敬安、刘宝林

工会主席:呼贵荣

党办主任:王桂芝

校办主任:邵淑芹

教务主任:李文  

政教主任:魏亚军 

总务主任:刘继安

团委书记:李远航

工厂厂长:辛博文

 

第四节  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自1986年始,校领导班子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针对学校现状规划学校发展的长远蓝图,确定短期目标,把端正办学思想,改善教师生活条件和办学条件,建设干部和师资队伍,改革管理体制,健全教育教学运行机制,规范教育教学秩序等方面列入全面推进学校工作的总体规划之中,以确立治校理政方略。

社会及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给学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予了学校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新时期中央及地方各级党和政府颁布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法规为办学的指导思想核心,认真学习领会并贯彻实施诸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等等有关教育方面的大政方针。这是关系到学校工作方向的大法,是对学校工作的理论和政策保障,是推动学校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的原动力。

 

第五节  确立办学方向及培养目标

 

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三为办学原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志向高远,品格高尚,学习优秀,基础扎实,身体健康的优质人才。

培养目标:为高等院校输送更多的合格新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高中文化水平且具有一技之长的合格劳动者。

 

第六节  规划阶段办学目标

 

校“一五”规划时期:落实党的十三大精神,端正办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习新时期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新时期教育教学规律,探索教育改革思路,开创改革新局面。全面推行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工资体制和岗位责任制改革试行方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特长明显的高中毕业生。不断提高升学率,为高校输送更多合格新生。群策群力,集思广益,圆满完成校一五规划指标。“超怀德,赶辽源”,为争创省一流重点校而努力奋斗。

校“二五”规划时期:深化教育改革,搞活学校内部机制。建设优良校风,建设一流教师队伍。改善办学条件,建设优美校园。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四平一中办成具有自己特色的全省一流重点校。

校“后三”规划时期:坚持改革,遵循规律,拼搏三年,把学校办成全省一流升学预备教育重点高中。实现科学化、制度化、系列化管理的新型现代化学校,达到全国千所重点高中示范校标准,跨入全国示范校行列。加强队伍建设,培养建设一支有高尚品德,有扎实专业知识,有高超教学才能的教师队伍,让大批青年骨干脱颖而出,成为省市学科带头人,名师名家。学习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学习成绩优,自学能力强,有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高品位人才,为高校输送更多新生。建设校外教育基地,成立校友讲师团,建立青年心理咨询站,建设优秀青年班主任骨干队伍,实现德育工作立体网络。改善办学条件,引进教学设备,美化校园环境。办好校办工厂,增加经济收入。

 

第七节  改革管理模式

 

针对学校工作具体情况,采用多种形式并存,灵活多变,优势互补的管理模式。强化分级行政管理,分级目标管理,引进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强化合作意识。实现管理制度化、系列化、科学化、现代化。

1、条块管理

依据岗位责任制,落实各职能部门岗位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条条”管理:校长通过下设机构(校办、政教处、教务处、总务处、研究室等),对全校性工作实施指导、管理、监督,协调各部门、各年级组、各教研组、各班级的工作。

“块块”管理:以主楼(高一、高二)、西楼(高三、补习班)分别为相对独立单位,分别由一名副校长主持工作。在条条管理前提下,实行对教育教学和日常管理全面负责的领导责任制。

2、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

目标管理是依据工作责任和目标要求,确定部门和个人的目标要求,层层确立目标管理责任,签订目标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处(室)、年级和班级。学年初始,各班级班主任与年级签署并递交目标管理责任书,各年级处室与学校签署并递交目标管理责任书,学校与教委签署并递交目标管理责任书,目标责任即作为对各部门及个人工作过程的指导、监督和年终业绩考评的依据。

过程管理是对目标任务的实施过程实行全程跟踪指导、监督、检查、评估的一种管理手段,与目标管理形成有机的双轨管理机制,以确保目标任务的如期完成。

3、实现管理手段现代化

配置现代化办公设备,完善计算机管理系统,运用现代化手段,实现教育教学管理、档案管理、学籍管理、图书管理等电脑化,以求管理的高质量、高效率。 


第二章  艰苦创基业

 

第一节  教师生活基础设施建设

 

1985年,党和国家为弘扬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振兴教育事业,提高教师政治地位和生活水平,把每年的910日定为教师节,自此,教师有了自己的节日。四平一中校领导班子全力为教师做好事做实事,努力改变教师生活状况,提高教师待遇,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多方筹集资金,经多年努力,使全校教职工生活条件得到根本改善,极大鼓舞了全校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改善教师生活方面,学校做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一、居住设施

学校能否得以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能否留住人材,稳定教师队伍。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重点放在改善教师住房问题上,让教师得以安居乐业,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

1985年下半年,经学校多方筹资,并得到市教委的大力支持和兄弟单位的援助,第一栋教师楼破土动工,这也是四平市教育界第一栋自己建造的教师楼。

1986年12月第一栋2300平方米教师暖气楼竣工,40名教职工喜迁新居。

1987年12月第二栋教师楼竣工交付使用。基本解决了教师住房困难的问题。

校第二个五年规划初始的1991年,第三栋教师住宿楼交付使用。至此全校绝大部分教师,包括离退休老教师,中年骨干教师和具有五年以上教龄的青年教师都得以安居。

第三个三年规划时期,学校于1995年又建造了第四栋第五栋教师楼,并完善了一中住宅小区集中供热供水系统的小区规划,教师的住房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二、生活福利设施

为改善教师基本生活条件,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服务于教育教学,学校创造条件提高福利待遇,逐步完成了一系列福利设施建设,其中包括教工食堂、教工浴池、供水房、豆腐坊等。还修建了室外200平方米的水洗厕所。

每年为教师分发大米、面粉、豆油、鸡蛋、水果以及应节日食品。解决教师买煤运输问题。为教师购买液化煤气罐,每月学校负责灌一次煤气。

购置一台中客车,解决在外居住教师的上下班交通问题。

成立校托儿所、育红班,聘请专业教师做辅导员,解决教职工子女学龄前受教育问题。

 

 

第二节  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一、基础设施

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需要,满足教育教学需求,学校在征得市财政和教委大力支持的前提下,自筹资金改善办学条件。

校第一个五年发展规划期间,赶在1988年四平一中建校四十周年校庆典前建成了1170平方米的教学实验楼,并装备了配套的先进的教学仪器和设备,使学校完善了现代教育条件。

1988年3月,校园电话交换机安装完毕,各办公室全部安装电话。

校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期间,为扩大办学规模,满足四平市人民求学需求,经市政府市教委领导研究决定,对原有教学主楼实施加层改造,并兴建1800平方米的综合楼,办学规模由原来的十八个班型,扩大为二十四个班型。到校后三发展规划完成后,办学规模扩大为三十六个班型。

1992年5月30日,教学楼拆迁。1993年9月,工程完工,并在庆祝第九个教师节庆典上同时举行了两个工程的竣工典礼。市委、市政府、市教委主要领导亲临庆典现场。同年10月电教图书综合楼交付使用。内设图书室、阅览室、电教室、微机室、语音室、美术室、音乐教室、阶梯教室(兼作电影放映室),并装备了齐全的设备。其中图书馆面积由原有的30多平方米增至100平方米,藏书由原有的5000多册增至16000多册,书架由原来的8个增至16个。教师阅览室面积由原有的50多平方米增至70多平方米,报刊杂志种类由原有的100余种增至150余种。学生阅览室面积由50多平方米增至110多平方米,报刊杂志种类由原来的20余种增至90余种,可容纳100多人同时阅览。

1997年9月23日,校多功能体育馆奠基仪式在我校举行,市政府、市教委、市检察院等部门领导出席仪式。1998年7月,2000平方米多功能体育馆竣工交付使用。馆内设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馆、体操房、器械房、健身房,设主席台、看台等设施。同时购置馆内体育器材篮球架2副、排球架2副、活动双杠2架、平衡木2个、单杠4个、羽毛球架2副、乒乓球台20个、杠铃1个、体操垫92个(小60、大32)、跳箱2个(5节、27节各一个)、山羊2个、助跳板3台、体操凳28个、跳高垫2个。

截止到1998年,学校总建筑面积达到15150平方米。

二、基础设备

1990年,电教中心购置投影仪20台,135型幻灯机2台,微机室购置苹果牌电脑50台。

1991年3月,印刷室复印机、胶印机投入使用。

同年9月14日,澳门冯建明先生捐赠日本夏普微机50台,交接仪式在长春举行。10月9日四平市侨办在我校举行转交仪式,将50台微机转赠我校。

1992年12月,一套386微机、打印机和CSC中学校长办公系统投入使用。

1993年10月,购置北斗286型30台微机装备微机室。

1994年5月,电教室装备M9000摄像机、HD100录像机、SONY彩电各1台,省教委拨给熊猫彩电和夏普录像机各1台。音乐教室配置星海120型立式钢琴1台,YAMAHA410型电子琴1台,音响1套。

1995年11月,电教室购置复印机1台、HD95录像机1台、29寸SONY彩电1台、编辑机2台、电视卫星地面接收机1套、35台彩电闭路电视系统一套。

1996年5月,电教室购置35mm电影座机2台、录音机30台、无线收音系统1套。

1996年8月,为解决学生上下学乘车难的问题,与市汽车公司协商,为一中学生开辟专线,设一中学生专车

1997年11月,电教室购置兼容机486型28台,配发各处室,实现管理微机化。微机室又购置35台486微机,建成教育教学管理和微机教学两套网络系统。完善闭路电视一台,安装1台多媒体微机和闭路电视系统,构成多媒体教学网络。

购置音响灯光设备,安装1个演播室,成立校园电视台。

美术室器材,有石膏教具15个,专用柜4个,照明灯4个,衬布10块,画架20个。

各教室配齐各种教学设备,达到了五机(电视机、录放机、录音机、投影机、影碟机)进课堂。

至此,四平一中教学设备初步实现了现代化。

 

第三章  改革求发展

 

   一九八八年至一九八九年,是学校实施改革的关键阶段,根据四平市教委《学校内部体制改革实施方案》[(1988)27号文件]精神,我校作为试点单位率先推出了校长负责制、全员教职工聘任制、结构工资制和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实现了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工资制度、岗位责任制等诸多方面的历史性转变,使学校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第一节  管理体制改革

 

一、实行校长责任制

校长有人事任免权、财务支配权、教育教学及重大事宜决定权,对内负责全面的行政工作,对外是学校法人代表。

遵循校长负责制与民主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成立了代表各方面的民主管理机构。

1、校长办公会

校长办公会由校长主持,校级党、政、工领导参加,分管学校事务并集体决策重大事宜。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对学校工作进行研讨和决策,并各司其职,按决策要求和部门职能执行工作。

2、校务委员会

依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的:有条件的学校要设立由校长主持的人数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务委员会,作为审议机构的要求,学校成立了由党政领导、民主党派负责人、工会主席、团委书记、年级主任和教代会常设主席团二名教师代表组成的校务委员会。职能是,协助校长对学校学期、学年工作计划和总结,对学校重大改革方案及其他重大事宜进行审议、协商,并对校长的决策进行审议,为校长正确决策提供保证。一般每学期初和期末各召开一次会议,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根据需要可吸收其他有关人员召开扩大会议。

3、教职工代表大会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据此,学校成立了教代会。

教代会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教职工代表组成,由校党委直接领导。职能是审议学校的重大决策和事宜,制约和监督校长的决策行为,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4、学生管理学校协会

学生管理学校协会由学生代表组成,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由校团委和学生会领导。协会会员可以随时与校长进行对话,反映学生意见和要求。

为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学校设立了校长信箱,学生可用书面形式向校长反映情况。学生的民主权利得以保证。

5、家长委员会

由学生家长代表组成。参与学校管理,配合学校工作,对学校各方面工作执行监督职能。

二、实行处(室)主任负责制

学校设校长办公室(简称校办)、教务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处(简称学生处,取代政教处)、总务处和校办工厂。

处室主任、厂长实行竞争上岗,校长聘任,聘任后报上级主管部门备案。

三、实行年级主任负责制

1988年,设立年级组。年级组是由年级主任全权负责的一级组织,由教务处、学生处双线领导,是相对独立的教育教学实体。实行年级集体岗位责任制,每三年为一个周期。年级主任任职周期同为三年。

年级组设主任(中层干部)一名,负责年级全面工作;设副主任(教研组长级)一名,负责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设干事一名。

在学校总体规划制约下,年级主任有本年级人事任免权,财务支配权和教育教学工作指挥权和要事决定权,独立开展组内日常工作和开展各项活动。学期末、年终,负责完成年级教师、学生、班级等各项考核评比以及总结工作。

年级组聘任教师采用双向选择方式,先由教师本人填写任职意向书,由年级主任聘任,学校备案。未被聘任的教师,学校采用与年级组协调的方式加以解决,未解决的由学校统一调配做其他工作或解聘调出。

 

第二节  人事制度改革

 

校长对全校教职工实行全员聘任制,采用双向选择方式,聘期一般为一至三年不等。

凡被聘人员,一律发给岗位工资,并享受一切福利待遇。未被聘用人员,学校鼓励在职进修或由本人找接收单位调出。暂不能调出的即作为学校编外待聘人员,分配临时性工作,只发给基本工资,不享受其他福利待遇。或根据需要转入本校其他部门工作,作内部消化。对不服从分配或拒绝上班者,停发工资。

对已聘人员,如工作业绩较差或工作失误给学校造成影响和损失的,可随时解聘。

 

第三节  工资制度改革

 

学校对传统工资制度实施了重大改革,实行了结构工资制。方案经由教代会讨论通过,经上级有关部门批准,于一九八九年三月正式试行受聘人员结构工资制。

结构工资打破了三铁一锅(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大锅饭)的传统分配方式,体现了各尽所能,按劳取酬,优质优酬的分配原则,消除了长期以来分配制度上的平均主义带来的诸多弊端,大大提高了教职工工资待遇,全校人均增加工资额为191元,增加的工资额由学校用勤工俭学及其他收入自行解决。

结构工资制遵循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从学校实际财力情况出发,量力有度,逐步提高的原则;二是要体现出差别,又不人为过分扩大差别的原则。一经试运行受到全校职工的热烈欢迎,收到可喜的工作效果,并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

结构工资由四部分构成:

1、基础工资,即除教龄津贴以外的全部档案工资,教龄津贴作为浮动工资统一调配使用;

2、教龄工资,每年按0.6元标准累加,不封顶;

3、岗位工资,包括课时费、教案费、岗位津贴、兼职津贴、代课津贴等几类,任课教师按实际授课时数,不同职称级别,分别定出不同标准的课时费和教案费。班主任、教研组长、科组长每月发给兼职津贴。行政人员按全校任课教师平均授课时数算工作量和各种津贴标准。

4、奖励工资,教学人员奖励工资包括年级工作奖、教学工作奖、班主任工作奖、高考指标奖及学科竞赛优胜奖等集体和个人奖项。

行政人员及工人奖励工资分为二类:处室工作奖和个人工作奖。

对学校某项工作做出特殊贡献的教职工发给特殊贡献奖。

奖励工资学年终一次性评定发放,按《奖励工资实行办法》执行。

方案还规定,每年2月和8月(寒暑假),只发放档案工资(无法发放结构工资),学校有条件时可按当月档案工资的两倍发放。

方案中还体现出人性化和制约性规定,如要照顾曾为教育事业出过力、闪过光的年老体弱的教职工。在一中工作满20年的教职工,年老体弱或因其他原因而不再胜任本职工作的,学校可分配其他工作,按行政人员工资标准享受结构工资待遇。

尽量缓解工作量超负荷或不足的矛盾,以避免工资待遇差距人为扩大的弊端。

学校内部体制的一系列改革,体现了时代精神,顺应了新时期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整合了学校工作机制,发挥了正确的导向作用,激活了学校内部活力。全校教职工更加努力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勤奋工作,不断进取。彻底改变了过去人浮于事的懒散作风,扭转了学校工作的停滞甚至滑坡的局面,而呈现出谁都想多教课,多做工作,谁都想挑重担的可喜局面。

请假缺课的现象明显少了,缺课有人代了,自从改革以来,全校没缺过学生一节课。

过去一些不愿意干的关键性工作,如班主任,教研组长等,都成了热门。主动要求工作的人数大大超出实际需要人数,而形成一种竞争态势,这就给学校在用人上提供了选贤的空间和用人的主动权,大批骨干教师走上各个重要岗位,发挥着骨干作用。

特别是把大批青年教师引上了正确轨道,他们在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作用下,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刻苦钻研业务,勤奋工作,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坚定了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责任心。大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很快胜任各自的工作,成为学校的中坚力量。

同时学校吸引了大批外校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到我校求职,这对提高四平一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稳定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作用。

 

第四章  教学工作

 

第一节  管理机构

 

一、教学行政管理机构图示

二、各级历任领导

校级

长:邢国栋

副校长杨宏图张敬安

教务处:

李文赵玉珍刘积昌

副主任辛学舜赵洪德郭富山

电教中心

张郡纯

年级组

辛学舜赵玉珍刘积昌赵洪德郭富山

副主任杨成江赵志成邸玉成王殿力冯海青

教研组长:

政治:李云鸣

语文:胡立德张兆范杨玉环冯治国

外语:赵玉珍顾跃琪赵洪德

数学:辛学舜陈国梁刘兆德厚喜君

物理:宋怡杨宗保孙光复

生化:马敬光、李廷杰耿志文

史地:张铁胜

体音美:王玉林周为民

 

第二节  指导思想及培养目标

 

指导思想:以教学为中心,以各级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有关政策法规为教学行为规范,加强常规管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效率,多层次多渠道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学生,立足基础,培养能力,发展特长,落实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继承和发扬四平一中严谨、求实、优质、高效的教学传统,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成为道德品质优秀,学习成绩优良,自学能力强,有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有良好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优秀人才。力争高考升学率达90%以上,为高校输送更多的合格新生。力争数理化生等学科竞赛在本地区保持榜首位置,在全省名列前茅,在全国有较好名次。

 

第三节  教学原则

 

严格执行国家教委和省教委颁布的教学计划,不随意增减科目和课时数。减轻学生负担。

严格执行《四平一中教学工作常规》,建立良好教学秩序。

严格执行教务处提出的精雕细刻,精心设计,精心实施的课堂教学原则,把每节课都上成优质课。

因材施教,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与学双关互动,学主教从原则。处理好主体与主导”“传授与探究”“精讲与多练”“基础与能力的关系。坚持少精活,摒弃多繁死;坚持启发式,摒弃满堂灌。做到讲得科学、生动、通俗、易懂,练得充分、灵活,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坚持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的守纲务本原则,把握教学深度、广度。

三个一起抓,即:备课、讲课、辅导、批改、考核教学五环节一起抓;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一起抓;分类指导,好中差一起抓。

三个结合,即:传授知识与挖掘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打好基础与培养能力相结合等。

 

第四节  教学改革

 

一、确立教改实验课题

1、打好基础,开发智力,培养能力。

2、立足课上,精讲精练。

3、启发引导读议讲练,激发学生积极性。

4、改变小节教学模式,组织单元教学,立足单元整体培养能力。

5、指导学生学“法”实验。

6、改进考核方法。

7、改变以往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等量同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改变“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局面。

8、避免学生成绩两极分化。重点侧重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要求每人每学期搞一个课题,做一次教改实验课,期初提交教改计划,期末提交教改试验报告,学校作评选、奖励。

二、免试改革

部分学科试行部分学生免试制,以减轻学生负担,学生比例不超过20%,。

 

第五节  规章制度与工作机制

 

建立规范管理体系,积累总结教学工作经验,为教学管理规范化软件建设积累素材。

依据教学总体任务要求和教学现状,建立有针对性导向性的规章制度,实施对教学工作的指导、检查和总结评估,以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落实和圆满完成。实行学校、教务处、年级组三级考核体系。

一、规章制度

学校建立了《教师岗位责任制》,综合考核教师任职全方位情况,学期中、末各总结通报一次。

同时建立健全了《教学工作常规》《教学常规执行情况考核评估方案》《教学考核评估量化标准》《教师业绩考核办法》《课堂教学评估细则》《双基质量标准》等规章制度。    

实行教务主任、年级主任轮值检查制度,日检查,月总结,月通报,学期总评。采用赋分方法评定业绩等级,载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奖惩、评职晋级的依据。

此外还有《集体备课制度》、《听课、评课制度》、《教研组、科组工作细则》等。

教务处管理材料,有计划总结类、过程管理类、目标管理类、师培工作类、教育科研类、教学成果类等多项十几种原始资料。

要求各级教学主管要深入课堂,规定每学期教务主任,年级主任和教研组长听课30节,主管副校长听课80节,主管校长听课40节。

研究生成员要参加日常教学活动:每人每学期听课不少于50节,兼课者减半;每周参加1~2次教研活动;做好信息资料汇集整理工作,每学期编辑一集《四平一中教研成果专辑》;配合教务处开展教改实验,将科研课题落实到教研组及个人;落实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师培工作。

二、工作机制

建立以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为主的长效管理工作机制。

(一)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机制

1、目标管理

目标指的是学校给各教学班、各任课教师下达的硬性额定教学成果指标。通过目标管理诸项细则,采用赋分方式,实施教学目标管理。根据指标完成情况,考核业绩,核算年终奖金(奖励工资)。

1)主要指标

① 班指标

班指标是高中三个年级段的班级成绩指标,包括班级统考高考总成绩指标和人数指标两部分。考核对象是班主任。

② 科指标

科指标是高中三个年段班级单科成绩及人数指标。考核对象是任课教师。

提高生指标

提高生是指需要提高成绩的学生。分为班级人数指标和单科人数指标两部分,考核对象包括班主任、科任教师。

(2)指标核定

 ① 成绩指标核定

与某校联谊,互为参照,以中考成绩为基准,分别核算出各自一方各科全校总平均分,两相比较计算出原始分差,以此作为两校以后历次统考和高考后比较依据,并作为校际间衡量评价教学效果的参照。

再核算出本校每个班单科成绩平均分,分别与联谊校该单科总平均分比较,得出基础分差。每次统考后,再用单科平均分与联谊校总平均分比较,得出分差为“一阶分差”,“一阶分差”再与原“基础分差”比较即得出“二阶分差”。“二阶分差”为“零”或以上,视为完成额定指标;“二阶分差”为负数,视为未完成指标。“二阶分差”可看出微观效果,能反映出单科成绩的相对升降幅度,是能客观准确衡量教师教学效果的依据。

② 人数指标核定

a.班指标人数

参照四平市上一年高考升学率(或本校升学率),结合本校高一新生人数,确定本年度升学率,核准人数。依据新生总榜核准各班级分落人数,这个人数即分别作为班级人数指标,即班指标。针对完成情况,按责任大小确定赋分比重,分别对班主任、科任进行考核,兑现奖惩。

b.科指标人数

参照学生中考单科入学成绩总榜,按上述升学比率核准各班分落人数,这个人数即作为班级单科人数指标,即科指标。此类指标主要是针对任课教师教学业绩考核。根据完成情况,同样按责任大小按比例赋分,实现对科任及班主任的奖惩。

c.提高生指标人数

参照新生入学成绩总榜,按一定比例确定几十名学生,作为提高生指标,查分落在各班的人数,这个人数即成为班级提高生指标数。(查验方法同前)

以上三类指标考核,即作为教师工作业绩考核的主体内容。

2、过程管理

根据不同年级教学目标、任务和要求,分别实施有针对性的目标管理和过程管理双线结合的管理机制。

①.成立由校领导、年级主任、教研组长组成的教学视导小组,对各年级教学全过程实施宏观监控、微观指导和评估以及检查总结通报工作。具体工作有:参与集体备课,考核备课效果;跟踪听课,适时对同一科组同一授课内容的教师连续听课,并作出比较;作教学效果测验,采用同一试题,随机抽出各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限时检测,测评效果;检查教案、作业和听课笔记;对教师的教学综合分析,给予客观公正评价,将结果载入教师业务档案并逐一反馈给教师;组织召开学生座谈会,听取对任课教师的意见、建议和要求。

②环节管理

1)备课环节

在个人备课基础上发挥集体智慧,进行集体备课。每周一次集体备课,要求人头齐,时间充足,雷打不动。

集体备课由科组长负责组织,备课前指派中心发言人,预先做认真准备。认真研究大纲(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经集体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精心设计课时教学计划。

备课要求作到“五备”、“三有”、“三提前”、“五统一”。

“五备”即:备大纲,把握深广度;备教材,确定重难点;备学生,保证深浅度;备方法,寻找突破口;备习题,落实保效果。

“三有”即:有计划 ,有分工,有中心发言人,作充分的讨论研究。

“三提前”即:提前一周备好课,提前一周写好教案,提前准备好教具。

“五统一”即:统一教学目的,统一重点难点,统一双基内容,统一作业及训练内容,统一进度。

备课以个人备课为主,集体备课为辅,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写出可行的课时计划。

写教案要求做到项目齐全,步骤完整,图文规范;突出两点一法即知识点、能力点和教学方法;反映出落实教学目的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写教案六项具体要求是:目的明确,落实双基内容得当,课堂类型选择恰当,重点突出,板书设计合理,书写规范工整。

2)讲课环节

课堂教学必须“以纲为纲”、“以本为本”,立足基础,面向全体,做到短时高效,向45分钟要质量。要求做到:

科学设计教学程序,并精心实施,使各环节有机联系,使教学过程科学严谨自然流畅、步骤明晰、环环紧扣。

正确处理讲与练、知识与能力、重点与一般、新知识与旧知识的关系。对新概念、原理等重点基础知识要搞准、讲透、用活,并与旧知识联系,做到温故而知新。

选取灵活、恰当的方式方法,调动各个层次学生的积极性而形成双边互动的课堂氛围,使他们各有所得。

打好基础,强化训练,着眼于能力培养。能力源于基础,训练可转化为能力。在基础知识落实的前提下,要有足够的课堂训练时间(保证在15分钟左右),通过适度的题量适当的题型,灵活多样的训练方法,达到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形成技能。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效率。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传统教学方法和手段要从实际出发,取其精华,勇于革新,要积极探索创新,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教法上提倡百花齐放,不拘一格。

讲课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规律,要照顾到全体学生的接受能力,做到由浅入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

讲课要贯彻三为主”“少精活的原则,课堂类型力求多样化,生动活泼,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要做课后总结,及时征求来自各方面的,特别是学生方面的意见建议和要求,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及时纠正课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查缺补漏,不留后遗症。

3)辅导、批改与考查环节

辅导是落实知识,发现问题,巩固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

辅导要贯彻因材施教,分类指导,全面落实的原则。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所得。

辅导要及时进行,有课的当天要深入班级。辅导时要耐心细致,有问必答,有疑必解。

辅导的重点要向中下等生倾斜,班主任要通过与科组教师的联席会等方式,确定辅导的重点生,实行五定:定学科,定人员,定时间,定地点,定措施。做到三优先:课堂上提问优先,作业批改优先,辅导优先。

建立中下等生档案,分科落实到任课教师身上,并纳入工作日程。制定规划,做跟踪辅导。

辅导不能抢进度,一般不在自习课作全班集体讲课式辅导,不占用其他学生自习时间。

教务处每月进行一次中下等生单科考核,检查效果,分析研究提高中下等生学习成绩对策。

作业批改是检查教师教学效果、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程度的必要措施。适量的作业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巩固旧知识,有利于基本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作业要以适量适度为原则,不搞题海战术,习题要精选。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采用课内课外题相结合的分必作题和选作题两部分的作业形式,有针对性满足各层次学生的训练要求,避免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发生。

作业批改要及时,要紧随教学进度进行,反馈也要及时。

要求担负正常授课量的教师必须全批全改,超正常工作量的教师原则上要求全批全改,也可适度采用教师批学生改的办法进行。

鼓励对中下等生、重点生采用面批面改的方式,有利于与学生的思想沟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考查的目的是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效果考查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手段。考查分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查两部分,按比例(平时占1/4,其中占1/4,期末占1/2)核算学期成绩。

平时考查分课堂随机考查(口答或笔试)和单元综合验收等几种形式。课堂考查要及时给出成绩并记录在册。每生每学期课堂提问、小考、独立作业等记分不少于5次。单元验收要有验收标准,把好单元关,对未能过关的学生要采取相应措施及时辅导过关。单元验收纳入课时计划,不占用自习时间。

期中期末大考要拉单桌,密封卷,学生混编考场;严格监考,缜密评卷。教师要做考后质量分析,教务处和年级组作评比通报。

大考命题要求,基础知识题要题小、量大、面广,占总题量的60%,以检查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拔高题占40%,以检测基础知识运用和基本能力形成情况。命题一般要求在教材知识范围之内,不超纲。

4)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以培养尖子学生发展特长为主要任务的学科第二课堂。课外活动指导教师要经专门考核研究确定,活动小组成员一般要经严格考核选拔产生,实行动态管理,定期调整人员,以保证小组成员的尖子优势。

数学、物理、化学、外语等竞赛学科小组,一般在高一年段成立,高二年段作调整,参加各级竞赛。

美术、体育、音乐以及微机、电子技术等小组,一般在高二年段组建,高三年段尤其要强化美术、体育小组训练,以满足升学需求。

竞赛学科小组活动内容主要以奥赛知识为重点,并定期组织校内学科竞赛。

音乐、美术、体育小组以培养专长为宗旨。

职业技术和科技小组以开发智力,培养兴趣,发展想象力创造力为目的。

(二)优者上、劣者下的岗位竞争机制。

(三)多劳多得,优质优酬,奖优罚劣的激励机制。设教学奖,以出勤、工作量和教学效果(包括平均分、及格率、领导评估等内容)为评定标准。设班主任工作奖,以班级学习总成绩、体育达标率及纪律卫生为评定标准。设特殊贡献奖,范围包括发表论文著述、学科竞赛指导和文体比赛指导等,按级别确定奖励等级。

(四)课堂教学双边互动机制等等。

 

 

第六节  教研活动

 

教研活动是以训练培养教师综合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技能,提高教师个人及学校整体教学水平为宗旨的系列活动。采用教务处组织全校性集体活动,教研组指导教师个人活动的方式。做到各项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检查,有考核,有评比,有总结,务求实效。

一、专业进修

专业进修每周一次,通常以自修为主,兼以专题讲座、听课(包括外出观摩教学)、作课、教学基本功训练等。

不定期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优秀教师做教育理论、教育信息、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专题讲座。

鼓励教师互相听课,互相借鉴,共同提高。要求第一次任本年段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要全过程逐节听同科组骨干教师的课,做到先听后上,其他教师每学期听课不少于8节。

二、开展竞赛课评比活动

长年开设三课活动,即青年教师观摩课,高级教师示范课,一级教师优质课。

每学期一次青年教师汇报课。教师自选课题、时间,自己报名,随机举行。训练教材内容的把握能力,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运用能力,课堂应变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的验证能力等综合基本功。

每学期一次科组集体研究的分析课。充分发挥科组全体成员的集体智慧,集思广益,集个人所长,共同研讨,严密规划,最后指派一人讲课,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供借鉴。

此外还有教改实验课、研究课等。为教学改革提供试验经验、数据、以求教改成果。

常设教学竞赛活动。竞赛优胜者除给予物质奖励之外,还作为评职晋级的业绩依据。

每年一次教学百花奖竞赛。此项竞赛规模最大,规格最高,是反映青年教师教学成果的最高奖项。参赛者须经科组、教研组,学校层层选拔产生。

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依据讲读基本功、写画基本功、计算基本功、操作基本功等训练科目分类进行,以促进基本功训练,检验训练成果。

此外还有分学科的小型优质课竞赛、最佳课竞赛等等。

三、其他活动

专业考试,每年一次。模拟高考题型命题,内容有专业知识、技能考查,评卷核分,记录在档。

教学经验交流。每学期教学比赛优胜者、作交流发言,介绍经验。

评教评学活动。每学期中、末各搞一次,学生评教,教师评学,互评互学,教学相长。双边互动,沟通信息,交流情感。

组织教师参加各级教育部门组织的教材研究、集体备课以及各类教学竞赛等活动,以扩大教师视野,增长知识,提高才干。

 

第七节  教学成果

 

多年来,四平一中始终保持着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水平,高考升学率稳步提高,已达到80%左右,同时还保持着数、理、化、生学科竞赛的优势。在以往全国大赛中,获国家级三等奖1人次,省级一等奖4人次,二等奖19人次,三等奖26人次,获团体总分三等奖1次。另有大批学生获各级体育、美术、作文等比赛优胜奖。培养出一大批学有专长的尖子学生。

荣获国家、省、市、区各级表彰和奖励的教师达200余人次。2人评为四平市教学标兵,5人评为四平市教学能手,1人评为吉林省政治课十佳教师。在1997年吉林省教育学院举办的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中,我校参赛的10名青年教师,分别获得四平地区一等奖,其中九科为第一名,一科为第二名。

【附】1

1985~1998历年高考情况

年        份

录 取 人 数

升  学  率

1985 年

310

74.8%

1986 年

311

89.6%

1987年

372

91%

1988年

382

91%

1989年

397

94.8%

1990

306

84%

1991

424

86.3%

1992

437

85.6%

1993

414

86%

1994

415

93%

1995

380

93.3%

1996

432

92%

1997

422

90%

1998

416

91%

以上人数不含考取职大、电大及中等专业学校的人数。

 

 

【附】2

教师发表的部分论文及作品

 

轩景海    《体育教学课堂体会》

宋丽华    《历史教学应注重培养能力》

荆少武    《上好数学习题课的几点体会》

宿爱华    《化学概念教学的一点体会》

李景志    《如何提高物理教学效果》

李丽华    《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杨艳红    《工作需努力,办事要投入》

      《高三数学系统复习法》

张淑君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的几种方法》

      《虚心·博爱·进取》

           ——青年教师自我能力提高的一点体会

李亚东(美术)    油画作品《天使回归》参展1995年世界反法西斯胜利五十周年正义和平国际美术作品展,获优秀奖。《升起的太阳》参展全国美展。

 

【附】3

1985~1998学科竞赛成绩

 

李晓辉  1985年全国中学生第二届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第21名(指导教师孙光复 )

孟哲  1985年全国中学生第三届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第12名(指导教师孙光复 )

马洪伟  1987年全国中学生第四届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第9名(指导教师孙光复 )

于龙飞  1987年全国中学生第四届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第30名(指导教师孙光复 )

韩玮  1987年全国中学生第一届力学竞赛吉林省赛区第7名(指导教师孙光复 )

李金和  1987年全国中学生第一届力学竞赛吉林省赛区第42名(指导教师孙光复 )

牛丽  1987年全国中学生第一届力学竞赛吉林省赛区第52名(指导教师孙光复 )

于龙飞  1987年全国中学生首届光学竞赛吉林省赛区第6名(指导教师孙光复 )

韩玮  1987年全国中学生首届光学竞赛吉林省赛区第9名(指导教师孙光复 )

梁世平  1987年全国中学生首届光学竞赛吉林省赛区第10名(指导教师孙光复 )

牛丽  1987年全国中学生首届光学竞赛吉林省赛区第11名(指导教师孙光复  )

姜国民  1987年全国中学生首届光学竞赛吉林省赛区第12名(指导教师孙光复  )

刘伟  1987年全国中学生第六届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第30名(指导教师孙光复  )

张学政  1989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第20名(指导教师陈国梁、刘兆德)

王欣科  1990年吉林省环保征文三等奖

徐增利  1990年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第9名(指导教师孙光复)

闫志刚  1990年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孙光复)

赵良骥  1990年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孙光复)

      1990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第1名(指导教师陈国梁刘兆德)

徐明  1990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

赵永东  1991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一等奖(指导教师厚喜军)

 1991年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陈钦克)

谭东利  1992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杜本)

赵金波  1992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杜本、闫岐)

      1992年全国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陈雨公)

孟四海  1992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杜本、闫岐)

1992年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孙月霞)

贺欣  1992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杜本、闫岐)

丁东成  1992年全国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吉林省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孙月霞)

于闯  1993年全国高中学生数学联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厚喜军)

王伟  1993年全国高中学生数学联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厚喜军)

谭东光  1993年全国高中学生数学联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厚喜军、杜本)

张世杰  1993年全国高中学生数学联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厚喜军、杜本)

原硕明  1993年全国高中学生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厚喜军、杜本)

王伟  1993年吉林省高中学生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指导教师耿志文)

刘洪波  1993年吉林省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指导教师耿志文)

于闯  1993年吉林省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指导教师耿志文)

刘广  1993年吉林省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指导教师耿志文)

勾文增  1993年吉林省高中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三等奖(指导教师耿志文)

刘勇  1993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一等奖(指导教师李刚、彭涛)

赵丹  1993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一等奖(指导教师李刚、彭涛)

郑晓东  1993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一等奖(指导教师李刚、彭涛)

刘洪波  1993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一等奖(指导教师李刚、彭涛)

鲍秋野  1993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刚、彭涛)

宁固  1993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李刚、彭涛)

陈丽英  1993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李刚、彭涛)

王大鹏  1993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李刚、彭涛)

张坤  1993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李刚、彭涛)

勾文增  1993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三 等奖(指导教师李刚、彭涛)

刘勇  1993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全国)三等奖(指导教师彭涛)

原硕明  1994年全国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

张世杰  1994年全国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

申大鹏  1994年全国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

高艳斌  1994年全国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

郭武超  1994年全国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

谭洋  1994年全国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

董大鹏  1994年全国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

徐新  第十一届全国高中物理竞赛(1994年)二等奖(指导教师王强、刘德利)

李小龙  1995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杜本、闫岐)

孙景宇  1995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 (指导教师杜本、闫岐)

李永军  1995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杜本、闫岐)

李健秋  1995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吉林赛区一等奖(指导教师强延武、耿志文)

马小皮  1995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强延武、耿志文)

王春政  1995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强延武、耿志文)

康晓敏  1995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强延武、耿志文)

王海涛  1995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强延武、耿志文)

谢继勇  1995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一等奖(指导教师王芬、刘列娟)

郑怡  1995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王芬、刘列娟)

王春政  1995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王芬、刘列娟)

王海涛  1995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王芬、刘列娟)

沈治国  1995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王芬、刘列娟)

梁东波  1996年全国物理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孙光复、杨彦宏)

张科斌  1996年全国物理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孙光复、杨彦宏)

许大勇  1996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王芬)

梁楠  1996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王芬)

李亚军  1996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王芬)

王岩  1996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王芬)

于淼函  1996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王芬)

夏丹  1996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王芬)

胡铂  1996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王芬)

程颖  1996年全国高中生物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王芬)

田丰  1997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

何宇  1997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

郑陶冶  1997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

佟岩  1997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

纪时雨  1997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

金明  1997年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刘德利)

郑陶冶  1997年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刘德利)

郑陶冶  1997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崔强、孙月霞)

高巍  1997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崔强、孙月霞)

姜海涛  1997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于睿娜、杨宏伟)

陆平  1997年全国高中化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于睿娜、杨宏伟)

陆宏  1998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一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杜本)

张杨  1998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杜本)

罗昕  1998年全国高中数学竞赛吉林赛区三等奖(指导教师刘兆德、杜本)

张杨  1998年全国高中物理竞赛吉林赛区二等奖(指导教师陈雨公、崔国华)

 

第五章 德育工作

 

德育工作在我校始终处于突出地位,我校一直把它作为首要工作来抓。依据时代要求,针对当代中学生特点,特别是针对我校学额大,自费生多,独生子女多的三多实际,我们转变了传统德育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新时期德育工作规律,改革德育工作措施和方法,寻求最佳教育途径。通过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以及长期开展德育工作实践活动,我校逐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德育工作体系。基本实现了德育工作的系列化、正规化、科学化。创造出以校园环境、学习环境、文化环境、人文环境为一体的学校各部门协同配合的育人环境,为学校德育工作顺利有效的开展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第一节 指导思想

 

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有关学校德育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成为我校德育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和指导思想,德育工作具体政策措施实施的依据。

省市德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指导方针为学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具体指导。

八十年代中后期,我校以党的教育方针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以邓小平提出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培养目标,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改革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精神为根本指导思想,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生守则》、《中学德育大纲》。

九十年代,我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要求和《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以及同时期颁布的《教师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等等一系列政策法规为根本指导方针,贯彻实施国家教委颁布的《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国防教育常规》,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的两史一情 教育。

 

第二节 工作体系

 

一、 成立学校德育工作委员会

组长:邢国栋(校长)

副组长:董长文(党委书记)、孙振伟(党委副书记)

委员:盛国臣(学生处主任)、陈召(团委书记)、邸玉成(年级副主任)、杨成江(年级副主任)、王殿力(年级副主任)、李云鸣(政治教师)

二、完善五个网络:德育工作委员会和党政工青、学生处等部门以及、年级副主任、班主任、政治教师等人员组成的专职工作队伍网络,有老红军、老干部、解放军、公安干警、劳动模范、老校友、优秀青年组成的校外辅导员网络;社会监督员网络,专兼职结合的宣传通讯网络,由家长委员会组织的指导家庭教育网络。

学校充分发挥社会、家庭、学校等各方面的教育作用,形成德育立体网络,实施有效的德育教育。

三、 开创校内德育工作格局

学校是德育工作的主体,有不可替代的主渠道作用,学校教育作用发挥得好与坏决定着德育教育的成与败。充分调动和发挥全校教职员工自觉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的积极性,形成人人教书育人,人人为人师表全员投入的育人格局这些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结合学校德育工作需要,学校组织全校教职员工学习领会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有关德育的政策法规,实施《四平一中教师师德锤炼计划》,提高对德育工作战略地位的认识,增强自觉性,在部门工作中,在不同的岗位上,自觉履行德育工作职能,确保德育为首的战略地位。经多年探索,形成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的多渠道、多形式,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育人新格局。德育工作成为每个人的本职工作之一。

(一)教书育人

在学校工作中,教学处于中心地位,同时要时刻突出德育为首的育人原则。应把教育和教学有机统一起来,把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结合起来。注重发挥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遵循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的教育原则。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转变教书不教人的传统观念,提高认识,端正教学指导思想,切实把提高学生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来落实。

根据学科教学内容,侧重落实德育内容。文科教学实施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优秀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等等。要结合学生思想实际,解决学生思想认识问题,使之形成正确的政治观点和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理科教学实施科学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体育课实施集体主义教育、意志品质教育等等。

教书育人中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采取适量适度、循序渐进、贴切自然的德育渗透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细致入微的思想教育,切忌空洞说教。同时还应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正人先自正,给学生起一个表率作用。

(二)管理育人

实施科学管理以达到育人目的。注意提高从事学生管理教育工作人员的素质,完善制度,健全网络,特别要让学生直接参与管理,以提高学生自制能力和遵守纪律、遵守道德标准的自觉性。

1、抓骨干管理队伍建设

德育工作要靠有觉悟、有事业心、有工作能力的骨干队伍来做,建设一支由学生处、团委、年级副主任、班主任以及政治教师组成的从事学生管理的专业队伍。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德育工作的质量,因此必须选拔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年级副主任和学生处、团委干部。不胜任班主任工作的教师不能算优秀的教师。

学校在政治上要关心帮助他们,业务上要组织他们学习政治理论,研究新时期德育工作特点,探索德育工作新方法和新途径,以提高他们的理论修养、政策水平和工作能力。

2、抓好制度建设,完善五项制度

制定《四平一中学生思想品德大纲》、《从严治校十项决定》、《思想品德课制度》、《学生思想品德量化考核标准》、《学生奖惩制度》等。形成学校考核年级,年级考核班主任,班主任考核学生三位一体的考核机制。

3、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倡导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培养他们的自主精神和独立思考、自我教育的能力。为了使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学校实行了校团委、学生会、学生分会、班级学生干部轮换制,并实施制定了《四平一中学生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学生管理教育条例》。实行学生干部轮换制,不仅有利于班级管理,更有利于转变学生思想,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很多学生在做了班级干部之后,各方面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

学校建立校长与学生干部对话制度,这不仅为学生创造了与校领导直接接触的机会,而且使学生有了更多的见识领导工作、领略领导风范的机会,无形中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4、树立学生德育先进典型(模范)

坚持三好方向,每年评出三好班级,设集体奖;评出省、市、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团员、优秀团干部,设个人奖;召开总结表彰会,树立先进典型,发挥榜样作用。各班评选班级十佳学生,设十佳单项奖励,实施单项鼓励。十佳学生具体为:

学习最勤奋的学生;

②最尊师的学生;

③最爱护公物的学生;

④最热心服务的学生;

⑤最遵纪守法的学生;

⑥出席最好的学生;

⑦最关心集体的学生;

⑧值日最认真负责的学生;

⑨劳动任务完成最好的学生;

⑩文体活动最好的学生。

(三)服务育人

学校有些部门和人员的工作性质就是为师生服务,他们在自己的工作中以亲切关怀、热情服务的工作态度去感染教育学生。如我校食堂全体工作人员在满足几百名住校生晚饭的同时,挤出时间,加大工作量为大批走读生做晚饭,人手不足时,管理员、会计、采购员齐上阵,让学生吃上了经济实惠、卫生可口的饭菜,解决了学生的实际困难。同时也杜绝了小商贩在校门外的叫卖声,维护了校园周边正常秩序。他们的行动同样使学生深受感染和教育。后勤勤杂工每天的辛勤劳作也让同学们深受教益,对形成学生爱校爱班、爱护公物、遵守秩序以及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德起到重要作用。

(四)活动育人

学校各部门根据德育工作学期总体规划,组织开展相关的德育活动,把活动作为思想教育的载体,使思想教育融入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之中。实践证明,有趣的活动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学校组织的大型活动有:

全校师生参加的由校外辅导员校内部门领导和先进典型做的报告会。

每年暑期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部队等思想教育基地开展实践活动,参加劳动、军训,体验生活,并召开实践教育活动汇报会,交流心得,总结推广经验。

1991年3月,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四平市学校教育德育年活动方案》提出的德育工作任务,遵循《方案》指导原则,制定了《四平一中学校教育德育年活动方案》,开展了特大型系列活动。

根据《方案》计划,3月11日召开了全校师生员工动员大会,传达精神、部署规划,下发《方案》及有关学习材料。

利用广播、板报、校报等宣传工具为德育年活动作宣传,制造舆论。

落实教委五个一活动,即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听一次改革成果报告,参加一次劳动,访问一位劳动模范,写一篇心得体会,大力开展由学生参加的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月活动; 革命传统系列教育活动;参观四平战役纪念馆,到北山烈士陵园召开继承先烈遗志,誓做革命事业接班人主题班会、团会;组织一次共和国英雄图片展览;请市劳模做报告,学生写心得;组织影评活动;开展校园歌手大奖赛活动;召开四平一中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以班级为单位的文明礼貌知识竞赛活动等等。

此外,借助校园文化设施,开展经常性的中小型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培养了兴趣,陶冶了情操,增长了知识。多年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德育活动系列,积累了丰富的活动经验。

 

第三节  任务措施

 

一、任务目标

以全国德育工作会议提出的“爱国主义教育、艰苦朴素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为主线,确定德育教育主题内容,具体有:社会主义基本理论、集体主义、民主与法制、“两史一情”、民族传统美德、道德行为养成、组织纪律、国防意识、劳动习惯、青春期生理卫生、心理素质以及理想信念教育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高尚情操和勇于奉献的精神;培养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和热爱劳动、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培养自尊自爱、自强自立、勇敢坚毅、不畏挫折、积极进取的品质;让学生具有适应当代社会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初步的道德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教育能力,为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奠定基础。

二、 具体措施

(一)完善六大教育板块系列

1、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革命传统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人生价值观教育贯穿始终的思想教育模块。

2、以道德修养为主线的中华传统美德教育板块,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定期开展英雄模范报告会或组织宣传学习英模事迹。

3、以仪式活动常规节日纪念(庆典)活动为主要形式的责任教育板块。

4、劳动、社会实践教育板块,以社会公益活动、军训、赴校外德育基地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让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

5、青年马列主义教育板块,组建校青年团校、青年党校,在校党委、团委领导下,开展政治理论讲习活动。

6、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板块。

六大板块系列在学校德育教育年规划中,可以年级独成系列,也可跨年级叠加交互组合,形成纵横有序相对统一的德育教育秩序。

(二)强化六方面德育工作规范

1、政教、团委德育工作规范;

2、班主任德育工作规范;

3、科任教师德育工作规范;

4、宣传通讯德育工作规范;

5、家长委员会德育工作规范;

6、社区教育委员会德育工作规范。

通过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和协调工作关系,学校有效地促进了校内全员德育工作意识的增强和责任制的落实,明确了岗位责任制及不同时期的工作任务、工作范围以及措施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与社会环境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制度、有章程、有任务、有措施、有检查、有评比、有奖惩的实效工作机制。

(三)完善五项德育设施

1、五个校外德育基地:四平烈士陵园教育基地、四平战役纪念馆教育基地、四平驻军(共建单位)教育基地、四平厂矿(原联合化工厂、收割机厂)教育基地、四平农村教育基地。

2、组建校友讲师团,成立校友讲师团常务领导班子,不定期聘请事业有成,有重大影响力的校友作讲师。

3、成立青年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站,聘请专职心理医生和家长学校选聘的家长作专、兼职心理咨询师。

4、建设校园文化(见第九章)。

5、组建优秀青年班主任骨干队伍。

通过制度建设、基本设施建设实现了德育工作有社会支持,有制度制约,有活动基地的全方位、多渠道、多层次、多途径的有效的德育工作系统。

(四)确定四项科研课题

1、新形势下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2、各校德育工作现状和改革思路;

3、高中学生思想品德现状调查和教育对策研究;

4、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等。

(五)落实岗位责任制

1、发挥各年级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各年级组建学生分会,统一由校学生会领导、由年级副主任具体指导。各年级对本年级学生德育工作全面负责,要求全年级教师人人教书育人,个个为人师表。学校依据各年级德育工作要求和工作实绩,作出学期考核、学年总评,并定出等级,与年级和教师个人效益工资挂钩。

2、发挥班主任、德育专职人员的骨干作用。要求他们要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开展学生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因势利导,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把班级建成友爱的乐园。

3、发挥政治教师的重要作用。要求政治课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思想实际,对学生实施应时的德育教育,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4、发挥校团组织、学生会的德育工作职能和学生干部的积极作用。开展有益的活动,突出思想性和教育功能。

 

第四节  德育成果

    经多年德育工作实践,学校形成了科学的德育工作理念,健全了德育工作制度和体制,锻炼了德育工作队伍,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我校先后有多人成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德育先进工作者、优秀班主任。历史教师赵德林同志先后被评为吉林省师德标兵吉林省德育特级教师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先后有多人在报刊杂志上或在各级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发表文章、交流德育工作经验。

部分德育科研成果:

王桂春《一视同仁,做好个别学生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

高锦平《抓积极因素是教育学生的前提》;

王殿力《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分门别类、对症下药》;

赵德林《家访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一环》;

王桂珍《充分发挥主领班会的教育作用》;

王洪伟《栽树栽根,育人育心,做好后进生思想工作》;

闫岐《严要求,完善自己,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师的良好形象》;

杨春萍《用自己的言行影响教育学生》;

侯延山《培养和造就一支优秀干部队伍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关键》;

何景龙《怎样转变后进生》等等。

学生方面,大批三好学生、优秀干部、品学兼优生涌现出来。每年都有大批学生提出入党申请,成为非党积极分子,学生入党已不是新鲜事。1989年张学政获《半月谈》杂志社颁发的《半月谈》奖学金及由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签名的获奖证书。1993年杨柏波同学获《半月谈》由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签名的获奖证书。1998年刘海墨同学获《半月谈》由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签名的获奖证书。

 

 

 

 

第六章  干部队伍建设

 

第一节   阶段目标

 

校“一五”规划时期:建成一支努力工作,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年龄结构合理,学科与专业搭配具有不同特点,善于学校管理,团结、民主的领导集体。

校“二五”规划时期:建设一支有事业心、责任感,有较强政策观念和民主意识,实事求是,以身作责,公正廉洁,善于学习,勇于开拓,能团结协作的一流干部队伍。

校“后三”规划时期:培养中青年行政干部和教研组长,以形成有朝气、有活力、有开拓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年轻化管理干部队伍。

 

第二节   干部标准

 

根据学校当前工作需要,结合我校特点,制定内部干部标准,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客观依据,考核干部的可参照标准。

政治上加强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无条件地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思想上不断提高觉悟,振奋精神。

组织上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对同志一视同仁,不搞不正之风。

作风上雷厉风行,讲究实效,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偏听偏信。

业务上要学习专业理论,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精通本职工作。

工作上要踏踏实实,尽职尽责,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共同搞好学校工作。

能力上能独当一面,能带领师生参与民主管理,能调动群众发挥积极性。

 

第三节  具体措施

 

一、 制度与机制制约

制度是针对干部而制定的办事章程和行为准则,对规范干部的行为,养成良好的领导作风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建立以双学”“三讲为主要内容的《干部正规化理论学习制度》,抓好干部的学习教育,开展学《党章》、学特色理论讲学习、将政治、讲正气的学习活动,参加上级组织的领导干部培训,提高干部政治素质,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达到以干风带党风,以党风带教风,以教风促校风的文明作风建设的目的。

建立《层次管理责任制》,对中层以上干部实行工作下管一级,责任上追一级的责任追究制度。

充分发挥民主监督职能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考核,使干部时时事事处处都处在群众监督下、民主监督氛围之中,使干部责、权、利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发挥作用。

培养青年后备干部,作为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事,也成为干部队伍建设中的制度性工作来抓。根据上级党委要求,校党委把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工作作为党委重要工作,党委成员分工负责,落实培养措施,并听取群众意见,定期研究,定期检查总结,以使青年干部尽快成熟,逐步实现新老干部的过渡,实现干部队伍年轻化的目标。

此外还建立了诸如《干部例会制》《中层干部三年任期责任制》《干部岗位责任制》《干部廉政建设制度》《民主评议干部制度》《干部述职制度》以及《民主管理细则》中有关干部的相关条款等有针对性的制约措施。

二、落实要求

领导干部要认真执行教委廉政建设十条规定,自觉做到“六要”、“五不”。

“六要”是:要秉公办事,严于律己,做群众的表率;顾全大局,维护班子团结统一;密切联系群众,听取群众意见;思想路线端正,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原则,敢于向不良倾向作斗争;有改革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

“五不”是:遇困难不退缩;荣誉、待遇不争;出问题不推诿;不耍两面派;不以权谋私。

为形成坚强领导集体,领导干部本身必须把革命化放在首位,自觉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加深政治理论修养,提高自身政治素质、决策水平和管理能力。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规划的规定》要求,每月一次集体学习政治理论、教育理论和学校常规管理知识。

落实岗位责任制,实行层次管理,作出分工明确,各尽其职,各负其责。每月召开一次校长办公会,汇报总结研究学校工作。

领导要深入教学第一线,根据职别每人深入一个年级、一个教研组或一个科组。一学期内要求校长听课40节,主管教学副校长听课80节,并参加集体备课15次,教务主任、年级主任听课60节,参加集体备课15次。

加强民主管理意识,自觉接受民主监督,加强信息反馈。每学期校领导与教职工、学生和家长委员会成员分别举行二次对话会,规定校长接待日(每周六下午),建立校长信箱,听取教职员、学生及家长对学校工作的建议、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反馈。

要求各级干部要管好自己的人,看好自己的门,办好自己的事,坚守岗位,恪尽职守。

三、民主考核

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校党委制定了在职干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管理、教育和考察体系,提高干部素质。打破干部的铁交椅”“终身制,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选贤任能机制。每年由党委领导制定具体考核方案,由职代会负责,并邀请党政领导、民主党派领导、学生会干部及家长委员会成员参加,举行中层干部述职报告会,综合评议干部的德能勤绩。方案以校党委文件形式下达,由职代会操作。

设方案量化总表,将德能勤绩分解为十个要素:工作责任心,干劲;工作计划性,效率;工作原则性,灵活性;工作组织能力;民主作用;开拓奉献精神;宽容大度,团结同志;廉洁,秉公办事,表率作用;顾全大局,维护班子团结和统一;批评与自我批评。

每个要素分为优、良、中、欠、差五个等级。评议形式以集体评议与个人书面评议相结合,背对背与面对面评议相结合。

对群众意见较多且工作实绩较差的干部,有关领导或组织要与其及时沟通反馈,定出整改和处理措施,并与干部的奖惩、晋级以及使用挂钩。

评议结果形成书面材料,人事部门存档,为校长和上级奖惩和任免干部提供材料,为正确使用干部提供保障。

 

第四节  建设成果

 

经多年打造,干部队伍整体上的思想觉悟、政策水平、工作能力和决策能力不断提高,增强了领导的亲和力和凝聚力,真正作到了秉公办事、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取信于民。学校领导集体形成了民主、团结、廉洁、求实的领导作风,促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以贯彻落实,改革得以深化,教育教学水平得以不断提高,校容校貌得以改观,实现了全校师生员工把学校建成吉林省内一流重点中学的目标。

干部队伍中涌现出了大批先进分子,荣获了市级、省级、国家级等多项表彰和奖励。其中有:

邢国栋(校长)

1985年四平市优秀教师;1989年四平市政协二届一次会议当选为市政协委员。四平市劳动模范;1991年吉林省优秀校长;1993年随吉林省教委教育考察团赴俄罗斯海参崴市、阿耳焦母市进行教育考察;1995年随四平市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进行友好访问;1996年随四平市教育考察团赴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香港等地考察学习;1997年四平市二等功;1998年四平市五一特等劳模。

董长文(党委书记)

1988年吉林省统战工作先进个人;1989年四平市二届一次人代会代表,当选为人大常委会委员;1994年四平市第三届人代会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市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1995年四平市优秀党务工作者;1998年四平市优秀教师。

呼贵荣(工会主席)

1985年四平市先进教工之友;1986年四平市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1988年四平市优秀工会干部。

杨宏图(副校长)

1985年四平市优秀教师;1986年四平市先进工作者;1991年四平市先进工作者;1993年吉林省第三批特级教师;1996年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考察学习。

张敬安(副校长)

1985年四平市优秀教师;1991年四平市优秀教师;1992年四平市先进教师;1994年随吉林省教育考察团赴加拿大里贾那市进行友好访问。

王桂芝(工会主席)

1992年吉林省教育工会先进工作者;1993年四平市优秀党务工作者;1996年带队赴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考察学习。

孙振伟(党委副书记)

1988年吉林省中学实践教育组织工作先进个人。

曲克道(副校长)

1991年吉林省优秀校长。

李云鸣(高级政治教师、校办主任)

1989年四平市优秀教师;1996年四平市三八红旗手

赵玉珍(高级英语教师、教务主任)

1989年四平市优秀教师。

刘积昌(高级物理教师、教务处主任)

1990年四平市优秀教师,四平市先进工作者。

赵洪德(高级英语教师、教务处副主任)

1992年四平市劳动模范。

郭富山(高级语文教师、教务处副主任)

1992年四平市先进教师;1993年四平市先进工作者。

 

第七章 教师队伍建设

 

第一节  1985年师资现状

 

1978年,我校被吉林省教育厅确定为省重点校,1980年根据国家教育部各省市要确定分批办好的重点中学的要求,我校又被确定为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此间四平市教育局从全市范围内先后选拔20几名优秀教师充实我校师资力量,有效缓解了师资短缺的问题。但是,师资问题仍很严重,教职工总数121人,教员和职员比例基本为1∶1(60∶61),行政人员总数还大于教员总数。能胜任教学工作的专任教师还显不足,部分学科专任教师负担过重的现象依然存在。师资队伍尚不稳定,每年都有相当数量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调出或改行。师资队伍年龄偏大,中青年教师比例甚微,队伍年龄结构断档。教师学历参差不齐,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教学水平和能力低下,不胜任高中教学工作。因此,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学校工作的当务之急,是解决立校之本的大事。

 

第二节 阶段目标

 

为满足重点高中教学工作需要,针对师资现状,校领导班子苦心经营,逐步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不断升级。

校“一五”规划时期:组建一支能胜任高中教学任务、学科配置齐全,老中青比例合理的教师队伍。

校“二五”规划时期: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政治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团结奋进,勇于开拓;业务上,任课教师的学历90%达到大学本科标准,高、中级教师分别达到教师总数的40%,90%以上教师胜任高中各年段的教育教学工作,60%以上的教师达到我市一流教师水平,20%以上的教师达到省一流教师水平。

校“后三”规划时期:打造一支学历全部达标,且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崇高敬业精神、深厚学识底蕴、有教改创新能力、在省内有影响的优秀教师队伍。

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学校教学骨干乃至成为省市级学科带头人,实现骨干向青年教师转向的换代任务,储备名师资源,打造名师效应,实现教师队伍年轻化。

 

 

 

第三节 具体措施

 

一、外部引入

先做内部整顿调整,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原则,经全面考察,不胜任教学工作的教师和多余行政人员调离本单位,留出编额招聘新人。

1985年至1986年,征得市教委批准,兄弟学校同意,分别从外校调入赵洪德、王殿立、张军、杜本、冯治国、韩凤芝等近十名骨干教师。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拔录用了侯延山、强延武、李丽华、白娥、严岐、李亚荣等十几名优秀毕业生。师资力量得到充实,教师短缺的局面得以缓解,教师队伍年龄结构趋于合理。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的提高,吸引了众多毕业生和外校教师到我校求职,师资短缺问题得以彻底解决。

二、内部培训

(一)思想教育

依据江泽民同志在全国中小学教育工作会议上曾经强调指出:首先要把教师的思想道德摆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思想过硬,知识渊博,品格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教师队伍的指示精神,学校把铸就敬业精神,塑造高尚师魂,健全师德教育网络作为长期建设工程来抓。

党委配合,开展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准绳,以师德教育为主线的一系列长期思想教育活动。

1、总体目标要求

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做到:加强学习,依法执教;爱岗敬业,教风端正;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钻研业务,严谨治学;尊重家长,共同育人;谦虚谨慎,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不谋私利;加强修养,为人师表。

2、开展多种活动

组织教师学习马列主义理论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提高教师思想政策水平,增强对政治思想教育活动重要性的理性认识和学习的自觉性。

开展“自尊、自重、自强”,树立“讲团结、比贡献、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做学生楷模”的教育活动,创造师德氛围。

落实党委“三为”、“三心”、“三个精神”师德教育方案,“三为”即行为人师,言为人范,德为人表;“三心”即对学生有爱心,对工作有责任心,对事业有进取心;“三个精神”即献身教育的精神,爱岗敬业精神,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

深入学习领会《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四平一中教职工日常行为准则》,检查对照,约束规范教师的日常行为,以达良好行为的养成。

开展向身边先进典型学习活动,落实校党委“爱学校、讲道德、比奉献”竞赛活动,树立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主人翁意识,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道德风尚。

定期召开师德修养研讨会、演讲会和报告会,造成人人讲师德的良好氛围。

(二)业务培训

1、在职进修

鼓励支持学历不达标的教师参加函授或其他形式的业余进修。有计划地选送有培养前途的青年教师到高等师范院校离职带薪参加大学后进修乃至攻读学位。

2、技能培训

①常设六能培训规划:

     能胜任高一高二高三循环教学工作。

     能运用教育心理学原理做育人工作,胜任各年级段的班主任工作。

     能胜任选修课教学和课外活动,胜任智优生个别辅导工作。

     能熟练运用与本学科教学相关的现代化教学仪器和设备,掌握电脑基本操作技能,应用教学软件进行辅助教学。

     能独立承担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完成科研任务。

     能形成独具个性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

②具体实施办法:

     开展“四个一”活动,每学期每人上好一节研究课,完成一个教研专题研究,写一篇教研论文,读一本书或练一本题。

     开展青年教师教材过关、教法过关、基本功训练过关活动。

     每学期开办一期电脑培训班,学额20人,普及计算机知识。

     每年选送三名青年教师赴外进修,五名青年教师参加校内班主任岗位培训。

     每年组织一次科研论文宣讲交流会,一次教学经验交流会,一次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会。编辑出版《四平一中教育教学研究专辑》。

     每两年举行一次开放课教学,由骨干教师承担公开课,扩大骨干教师知名度,发挥重点校教育资源辐射作用。

     建立“以老带新”、“能者为师”的师培制度,实行“导师制”,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充分利用校内优势教育资源。

     扩大同本市本省及外省重点校的校际交流,拓宽教师视野,掌握外部教育信息。

不定期组织教师到外校参观学习,有计划派出中青年教师到省内外一流名校见习或实习。

     经常性举办各类教学竞赛活动,在活动中调动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三、机制鼓励

完善激励机制,坚持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奖惩机制,举行各类竞赛活动,设立奖项,表彰先进,促进人材成长。

完善考核评估评比机制,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建立健全教师业务档案、教学评估细则、教师任职情况考核评估体系,坚持平时随机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全面实施对教师的业绩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职称评定、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的依据。

(二)开展评比活动,实施对科组集体和个人的评比,以促进工作落实和实绩考查。

集体评比主要以三比一优文明组评比为主线,其中三比即比出席、比备课、比团结,“一优”指教学效果最佳。

(三)树立榜样,设立奖项,结合结构工资制兑现奖励工资。

每学年结束,评选校“先进教工”,高一高二设“教学奖”,高三设“教学奖”和“指标奖”;班主任设“优秀班主任奖”,奖励学习、纪律、卫生、体育均优秀的班级;各级学科“教学竞赛优胜奖”,学生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对学校某一方面工作做出突出贡献的特殊贡献奖等等。

四、人文关怀

关心教职员工生活,逐步提高教师工资待遇、福利待遇,改善住房条件,改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是校领导的一贯工作原则。

“尊重老年,启用中年,培养青年”是一贯的待人原则。

尊重老年教师,就是尊重历史,尊重他们的历史贡献。老年教师有深厚的知识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要虚心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发挥他们在现实工作中的作用。号召青年教师虚心向老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崇高的敬业精神和宝贵的工作经验。在校内形成敬老风气。

中年教师,他们年富力强,精力充沛,且有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工作经验。他们不仅是学校工作的中坚力量,而且还肩负着事业承前启后的历史责任,要大胆启用,鼓励他们勇挑重担。

培养青年,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培养青年教师是学校师资队伍后继有人的长远大计。

这种善待员工的人文关怀,为稳定教师队伍,组建一支事业心强,业务水平高,老中青三结合,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起到重要作用。

 

第四节 建设成果

 

一、总体概况

1987年,四平高中教师教材教德过关考试,四平一中专任教师全部过关。

1989年教职员工总人数为143人,其中专任教师98人,行政教职员37人,比例适当,具大本以上学历人数为98人,专任教师学历100%达标。

1998年,教职工总人数为194人,其中特级教师8人,高级教师79人,一级教师80 人,专业技术职称综合水平居全省前列。

先后有200余人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各类表彰和奖励,四平一中师资总体水平达到吉林省先进行列。

二、个人成果

曲文海(高级政治教师)

1985年四平市优秀教师;1986年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韩会臻(高级政治教师)

1985年四平市优秀教师。

张英华(高级化学教师)

1986年四平市优秀教师。

赵德林(高级历史教师、特级德育教师)

1987年全国中小学德育先进工作者;1988年四平市双增双节竞赛活动先进个人,荣立一等功;1989年吉林省优秀教师,全国优秀教师;1991年吉林省德育特级教师;1992年随中国中小学、幼儿教育工作者出访日本,参加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纪念活动;1995年四平市劳动模范;1997年吉林省教育系统“师德标兵”。

陈国梁(数学特级教师)

1988年四平市“双增双节”竞赛活动荣立特等功;1988年吉林省第二批特级教师。

辛学舜(数学特级教师)

1988年四平市双增双节竞赛活动荣立特等功;1988年吉林省第二批特级教师。

耿志文(化学特级教师)

1988年四平市双增双节竞赛活动先进个人,荣立一等功;吉林省振兴吉林立功活动二等奖;1993年四平市教学标兵;1997年吉林省第四批特级教师。

朱日华(一级数学教师)

1987年四平市优秀教师。

张凤英(高级数学教师)

1989年四平市先进工作者;吉林省优秀教师。

冯兆光(高级历史教师)

1989年四平市二届一次人代会代表;1993年四平市教学能手。

白娥(一级历史教师)

1992年四平市铁东区第四届人大代表;1997年吉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四平地区第一名。获吉林省教学新秀称号。

杨玉环(特级语文教师)

1986年吉林省中学语文教学新秀观摩研讨会获“吉林省语文教学新秀”称号;1991年四平市优秀班主任;1993年四平市教学标兵;1997年吉林省第四批特级教师;1998年四平市“五·一”劳动模范。

杨成江(高级政治教师)

1992年吉林省招飞先进个人。

冯治国(高级语文教师)

1993年四平市教学能手;四平市先进工作者。

胡立萍(高级化学教师)

1993年四平市教学能手。

杜本(高级数学教师)

1993年四平市教学能手;1994年四平市优秀教师。

刘兆德(特级数学教师、科研处主任)

1993年四平市教学能手;1997年吉林省第四批特级教师。

刘玉学(一级物理教师)

1991年吉林省优秀教师。

周为民(一级体育教师)

1994年吉林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工作者。

徐群力(一级体育教师)

1993年吉林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工作者。

轩景海(一级体育教师)

1994年吉林省施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工作者。

张军(高级数学教师)

1996年吉林省教育工会先进工作者。

宋丽华(一级历史教师)

1998年四平市优秀教师。

孙茂森(一级体育教师)

1998年四平市优秀教师。

宿爱华(一级化学教师)

1998年四平市优秀教师。

李亚荣(一级语文教师)

1997年吉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四平地区第一名;获“吉林省教学新秀”称号。

侯延山(一级政治教师)

1997年吉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四平地区第一名;获“吉林省政治十佳教师”称号。

李亚芹(一级英语教师)

1997年吉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四平地区第一名;获“吉林省教学新秀”称号。

张淑文(一级地理教师)

1997年吉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四平地区第一名;获“吉林省教学新秀”称号。

彭涛(一级生物教师)

1997年吉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四平地区第二名。

荆少武(一级数学教师)

1997年吉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四平地区第一名;获吉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闫岐(一级数学教师)

1997年吉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四平地区第一名;获吉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一等奖。

杨艳红(一级物理教师)

1997年吉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四平地区第一名;获吉林省高中物理青年教师说课竞赛一等奖。

孙月霞(一级化学教师)

1997年吉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四平地区第一名;获吉林省高中化学青年教师说课竞赛一等奖。

   

第八章  政党群团

 

第一节  中共四平一中委员会

 

  一、组织领导沿革

1985年2月,四平市教委党委任命董长文同志为中共四平一中委员会书记。同年11月25日,党委领导班子有重大调整,经上级党组织批复新一届党委会由五人组成:

党委书记  董长文

党委委员  邢国栋(校长)

杨宏图(副校长)

张静安(副校长)

刘宝林(副校长)

党委下设三各支部:

理科支部,书记杨宏图;

文科支部,书记张静安;

行政支部,书记刘宝林。

1986年,实现了党小组建在教研组的目标。

随着学校行政体制的变化,1987年11月27日,经上级批复党委换届,由5人扩大到7人组成:

党委书记  董长文

党委委员 邢国栋 杨宏图 张静安 刘宝林 呼贵荣(工会主席) 王桂芝   (党办主任)

1988年,实行年级负责制后,支部建在年级,党委下设5个支部:

高一年级支部,书记呼贵荣;

高二年级支部,书记张静安;

高三年级支部,书记杨宏图;

行政支部,书记王桂芝;

离退休老干部,支部书记佘永富(原市教育局副局长)。

1991年,刘宝林、呼贵荣离退休,增补孙振伟为党委副书记、党委委员、兼高一年级党支部书记。

1994年,学校取消年级制,党支部恢复1985年支部建制,成立文科支部,理科支部和行政支部,支部书记分别为张静安、孙振伟、王桂芝。

二、主要工作

(一)整风建党

1985、1986两年,遵照上级党组织有关部署,党委根据当时社会发展动态,结合学校党组织现状和党员思想动态,决定组织开展整党工作。我校是市里重点单位之一。

1、确定整风建党目标

党委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组织颁布的有关文件,特别是《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精神为指导,以邓小平理论为主要学习内容,深刻学习领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当代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加强党员的政治素养,提高党员对整风建党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整风建党的自觉性。通过专题教育,认真解决组织内部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等不正之风。恢复和发扬党的三大作风,端正思想路线,实现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在政治上和党中央保持一致。

2、具体任务措施

进行专题教育,重点解决思想上对改革的认识,解决好两个文明一起抓的问题。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恢复党内正常的民主生活,密切联系群众,端正办学思想,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使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得以顺利贯彻落实。

进行作风教育,以解决政治上的自由主义、思想上的个人主义、作风上的官僚主义,进一步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威力,实现班子的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和工作作风的根本好转,把党组织真正建设成坚强的指挥部,使其在学校工作中发挥监督和保证作用。

3、组织开展活动

组织党员参加市教委党委组织的党课学习。

学习讨论《党章·总纲》、《准则》、《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等重要文献精神。

1996年,为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干部马列主义理论教育正规化的规定》精神,提高广大党员干部马列主义理论水平,更好地适应四化建设和改革的要求,开展了干部正规化理论学习和党员“三会一课”活动和“二先二优”(先进党支部、先进党小组,优秀党员、优秀支部委员)竞赛等活动。

整个整风建党工作用时两年,历经规划的思想发动、理论学习、提高认识、作风教育、综合检查对照、总结验收到最后总结通报等几个阶段,顺利完成上级党委和校党委工作计划指标,党的政治建设、党性教育得到加强,党员的模范作用得以发挥,党组织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公信度空前提高。

为巩固整党成果,使党的工作得以长期有效健康开展,党组织先后制定了《实现党风好转规划》、《党委抓党风责任制》、《干部理论学习规划》、《组织发展规划》、《“三会一课”制度》、《创“三先一优”活动规划》、《创建标准化党支部活动规划》、《非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制度》、《接受审批新党员制度》、《预备党员教育转正制度》、《党委成员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收缴党费、接转组织关系制度》、《离退休干部党员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新制度建设,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的长效党务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相继开展“学雷锋,学党义,当先锋”、“学先进、赶先进、讲奉献、争上游”、“创优争先”、“向身边的模范人物赵德林学习”等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用活动增强先锋意识,建设先锋岗位,树立先锋形象,发挥先锋作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增强反腐自觉性。以保证党组织在新时期的政治核心作用,为学校两个文明建设发挥保证作用。

(二)党派统战

四平一中党委十分重视党的统战工作,不断加强对新时期党的统战理论、方针政策的深入认识和理解,提高做好统战工作的自觉性,不断加大统战工作的力度,探索新思路新方法,使学校的统战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并取得可喜成绩。

自党的十二大以后,党委把统战工作纳入重要工作日程,书记直接抓,党委成员一起抓,与党派成员交朋友,指导党派组织建设,树立党派形象。本着“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统战十六字方针,党委与民主党派组织建立了双月协商制度,开创了互相监督、相互合作的新局面。大力扶植支持民主党派的发展和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并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为党派组织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方便。多年来,民主党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展成为四平市较大的基层组织,并在学校教育改革和各项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统战工作的开展,大大调动了党外同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振兴一中的合力,推动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八五年以来,党委的统战工作多次受到省委、市委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

党委在统战工作上具体有如下几项措施:

1、在党组织内部肃清的影响,支持民主党派建立组织,发展成员,并提供政治政策保障。

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组建之初,组织发展曾遇到一些阻力,有些党内人员对民主党派存有误解,提出加入民主党派还想不想入党了这样的疑问。这种认识给想加入民主党派的一些人造成心理顾虑。针对这种情况,党委先党内后党外进行思想教育,进行统战宣传,从历史角度,认识民主党派的性质和作用,积极支持党派工作,支持党外同志加入民主党派组织,并为党派发展提供建设和意见,确保成型一个,发展一个。同时也让加入民主党派的同志打消顾虑,解放思想。经党组织的精心培养已有多名思想品质好、工作业绩突出的盟员加入了党组织。这个事实,教育和鼓舞了多人,使他们增强了加入民主党派的信心和勇气,使民主党派组织得以在一中发展壮大。

先后建立了中国民主同盟四平一中支部委员会,发展盟员40余名;民革小组,成员3名;其他党派成员1名。民主党派成员都成为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骨干,在群众中享有威望。

2、全力支持民主党派工作,参加民主党派组织的一系列活动,并在活动中增强感情交流,巩固和加强政党间的合作。

党委相关人员,特别是书记定期参加民主党派组织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各项政治、公益活动,并在活动中以民主党派朋友的身份、以党的统战“十六字”方针指导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

对于民主党派组织的活动,党委成员有请必到,甚至不请自到,主动指导协助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学校办公经费和房舍紧张的情况下协助解决党派专项活动经费和办公室等问题,密切了党委和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关系。

3、在学校各项工作中,充分调动和发挥党派的积极作用。

学校的重大事情的研究,各种重要会议都要请民主党派负责人参加,校务委员会设有民主党派席位,民主党派成为重要政治力量,在教育教学改革工作中发挥着智囊团的作用。

4、对党派成员热情关怀,大胆使用。

学校在解决职工住房等生活福利问题上,向民主党派成员倾斜,优先考虑。在教研组正副组长任用上,六个教研组有五名盟员担任了正副教研组长。

统战工作在一中得到具体落实,一九八八年我校被授予“省统战工作先进单位”光荣称号,董长文同志被评为“省统战工作先进个人”。

(三)监督、保证

自1985年学校管理体制变革后,监督保证作用成为党委工作的中心之一。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紧紧围绕学校建设总体规划中的长期和阶段目标以及教育教学改革开展工作,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作用。

校党委顺应时代要求,调整工作思路,探索新的工作方式方法,确保党组织的监督保证作用得以有效发挥。除发挥党委自身的监督保证作用外,又在健全和完善校长负责制民主管理机制建设方面,在教职工政治思想、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在学生政治思想教育方面卓有成效地发挥了党组织的作用,使党组织的依法监督职能和保证作用得以具体体现和延伸,保证了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健康发展。

在学校新的管理体制改革实施过程中,校党委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的“要建立和健全的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有关精神,建立健全了包括民主党派组织在内的民主管理制度和机构。先后建立了“校长办公会”制度、“校务委员会”制度、“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并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为保证民主管理的广泛性,还成立了“学生管理学校协会”、“家长委员会”。理顺和协调了校长负责、党组织监督保证和教职工、学生、家长民主管理的关系,使行政管理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网络化。保证了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改革的顺利实施,为校长正确行使权力,避免或减少决策失误提供了以高度民主做基础的监督保证体系。

经多年实践,不仅保证了校长负责制管理体制的正常健康运转,也充分调动起广大师生员工以及学生和家长管理学校的积极性。

在教工思想建设方面,配合学校建设一流教师队伍这一长期治校目标,党委把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准,提高政治素养作为日常工作来抓,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

成立干部正规化理论学习领导小组,党委书记任组长,政治教师任辅导员。

制定学习规划,确定以政党理论、政治理论、哲学、时事政治、教育理论为主体内容的教程。建立学员学籍管理制度、考勤制度和考核奖励制度,使职工政治理论学习组织化、制度化、常规化。

依托工会组织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落实学习目标,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实效性。在全体职工中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活动育人”评比竞赛活动,调动全员自觉加入到育人行列,形成人人作德育工作者的全校性德育工作新格局。开展“树师表形象、创行业新风”,“敬业奉献”,“学生爱戴、家长信赖”,“向身边的优秀教师赵德林学习”,“文明处室”,“文明教研组”,“文明职工”评赛等一系列活动,推动教师政治素养的养成。修订了《文明科组》、《先进教师》的评比条件和办法。

为解决新形势下,教职工队伍出现的问题,党委领导带头深入群众,开展谈心活动,实行党委委员、支部委员、党小组长包党员,党员包非党积极分子,全体党员包职工的承包制,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纠正不正之风。利用校报、画廊、广播、板报以及报告会、演讲会、专题讲座等宣传形式,开展经常性宣传教育,创造校园政治氛围,使建设高标准文明校这一治校任务深入人心。

在学生思想教育方面,根据学校工作德育为首的原则,结合学生思想现状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党委把大力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工作日程并作为长期任务,并依托政教处、团委、学生会等组织部门实施思想教育。

党委统一规划,确立了以“三个面向”、“四有”标准、“四项基本原则”以及党的教育方针为总体指导思想,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德育工作为内容和方法、探索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规律为途径,以提高人才德育素质、培养时代精神、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方案》,以全面贯彻《中学德育大纲》,落实国家教委《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决定》指示精神。

创办学生业余党校,对学生进行党的基础知识教育,发挥学生非党积极分子在团员和青年中的骨干作用。

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党委的保证作用得以延伸和体现。

 

 第二节  民主党派

 

伴随国家新时期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民盟一中支部和民革一中小组分别在民盟市委和民革市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校党委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相继建立。民主党派组织在基层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国家民主政治建设已经形成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同时也反映出社会基层民主意识、民主政治、民主氛围的不断增强与提高。

民主党派组织的建立,在一中是一件前所未有的政治大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四平一中政治生活从此步入多党合作的轨道,呈现出一个崭新局面。

遵循党的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荣辱与共,肝胆相照的十六字统战方针,校党委与党派之间建立了平等协商、互相监督的长效合作机制,建立了双月协商会工作机制,共同开展党派工作,参与学校民主政治建设和教育教学工作。

校党委一贯视民主党派为一股重要而宝贵的政治力量,加以保护和重用。民主党派组织及成员在各项工作中发挥着政党智力集团的积极作用,为一中的振兴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一、民盟四平一中支部委员会

民盟四平一中支部委员会始建于1983年6月,在校党委的热情关注和支持下,盟的基层组织在校内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群众威望不断提高,盟支部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成果显著,得到上级盟组织、校党政领导的充分肯定,使盟组织发展很快。1984年11月,盟员人数由过去的4人发展到15人,截止到1998年,盟员总数扩大到30人,成为四平市最大的基层组织之一。

(一)支部主要工作

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盟支部坚持以《盟章》“民盟(包括各民主党派在内)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工作的,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统战工作的‘十六字’方针”的精神为指导原则和基层盟务工作指导方针,并以此确定盟组织的时代定位。在此前提下,通过创新理念,探索盟务工作思路,开展工作。

根据民主党派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政党职能,盟支部则把“参政议政”作为组织的第一要务,鼓励盟员个体立足岗位,在本职工作中体现自身价值,以充分发挥组织与个人的作用,努力实践参政党委有所作为的工作目标。

在校党委直接领导下,盟支部通过自身建设,建立和健全了盟务工作制度和机制,坚持每月一次组织生活会、一次学习会,广泛开展与兄弟支部的联谊活动,学习兄弟支部的工作理念和成功的工作经验,以提高全体盟员的政治觉悟、政策水平和参政议政能力。同时盟支部的自身建设也得以深入,呈现出讲团结、比贡献,人人关心支部建设,个个注重自身素质提高的局面,和谐健康的党派工作氛围和内部政治氛围,使支部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随着盟支部参政议政能力的提高,影响力不断扩大。盟支部主要领导逐步有机地融入学校管理机构和诸多业务管理部门。学校的重要工作或重大事件的处理,党政领导都会主动征求盟组织的意见,一些重要会议也会邀请盟员代表参加,盟组织的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职能得以充分发挥。特别是在学校管理体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工资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方面,在干部任用、考核等工作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盟支部在学校长期工作中与校党委及行政部门形成一股组织合力。

全体盟员同志群策群力,在履行盟组织的参政议政职能的同时,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建功立业,以出色的本职工作业绩体现着盟员个体的积极作用,努力实践着盟支部“一个盟员一面旗帜”的树盟员形象的工作要求。

面向社会服务是盟市委对基层支部工作的基本要求之一,为落实此项工作,完成盟市委面向社会服务工作的部署,盟支部在校党委的支持下,鼓励有能力的盟员更广泛地关注社会问题,走向社会,献策献力,为基层服务,扩大服务范围,担负起社会责任。多年来,通过上书、提建议、搞调研、成立专项服务小组等形式,在更多的社会领域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1985年,为响应中央鼓励社会力量办学的号召,盟市委创办了全市第一所民营职业学校,一中盟支部为学校提供了部分师资。

1986年,因参政议政活跃,盟支部提出的多项建议受到盟市委好评并予以采纳。

1987年,盟支部一篇《加强自身建设,发挥组织作用》的经验文章,盟市委作为典型经验在基层工作会议上交流并广为推广。

1988年,盟支部《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为振兴一中努力做好盟务工作》的论文,在民盟吉林省委基层工作会议上交流。

1997年,盟支部发挥盟员个体优势,先后成立了老年服务组,文体活动小组、宣传小组等专项服务小组,服务于校内外。

(二)支部主要业绩

在长期工作实践中,盟员综合素质普遍提高。经校党组织和盟组织的双重培养,涌现出大批盟员先进分子。徐洪业、胡立德、张兆范、陈国梁、邸玉成、王玉林、冯兆光、郭富山等一批盟员被推上教研组长、中层干部等重要业务和行政岗位。胡立德、冯兆光、徐群力、周凤霞等同志分别被推选为区、市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张兆范、陈国梁、郭富山等三位盟员先后加入党组织。校务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工会、共青团和图书馆等行政、业务部门都有盟员分担着重要管理工作,广大盟员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多人被评为市、区级先进教师、先进工作者。

刘克强同志因工作需要被盟市委任作宣传部部长兼《四平盟讯》主编。陈国梁同志任盟市委“三胞”委主任。

在盟组织内部,被盟市委评为“优秀盟员”、“优秀盟务工作者”的盟员达20余人次。

盟支部多年被评为“优秀盟支部”和“优秀基层组织”。

 

【附】1

历 任 支 部 领 导 成 员

 

     

主任委员

副主任委员

     

19831985

徐洪业

胡立德  郭富山

 

19851988

胡立德

刘克强  郭富山

 

19881995

张兆范

陈国梁  郭富山

冯兆光  叶甫华

19951997

陈国梁

郭富山

冯兆光  叶甫华

1997

郭富山

王玉林  孙玉珍

 

【附】2

全  体  盟  员  名  单

姓  名

盟内职务

职称 校内职务

 

徐洪业

一任支部主任委员

高级生物教师 教研组长

 

胡立德

二任支部主任委员

高级语文教师 教研组长

铁东区二届政协委员

张兆范

三任支部主任委员

高级语文教师 教研组长

 

陈国梁

四任支部主任委员

市委三胞委主任

特级数学教师 教研组长

 

郭富山

五任支部主任委员

高级语文教师  教务处副主任

 

刘克强

盟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四平盟讯》主编

高级语文教师

 

李恩清

 

高级语文教师

 

张云秀

 

高级数学教师  图书馆长

 

姜英志

 

高级物理教师

 

王玉林

支部副主委

高级体育教师  教研组长

 

孙玉珍

支部副主委

高级语文教师  教务干事

 

蔺东光

 

高级语文教师  教务干事

 

王义礼

 

高级英语教师

 

侯万田

 

高级语文教师

 

叶甫华

支部委员

主治医师 校医

 

马之骧

 

高级英语教师

 

刘冠雄

 

高级语文教师

 

韩凤芝

 

高级数学教师

 

赵淑丽

 

高级俄语教师

 

冯兆光

支部委员

高级历史教师

市二届人大代表

胡立萍

 

高级化学教师

 

周为民

 

一级体育教师 教研组长

 

周凤霞

 

一级俄语教师

 

徐群力

 

一级体育教师

 

王君辉

 

一级体育教师

 

李  飞

 

一级生物教师

 

邸玉成

 

高级体育教师 教研组长

 

张有才

 

高级数学教师

 

孙守先

 

政教主任 高级物理教师

 

乔  力

 

高级英语教师

 

李景荣

 

高级体育教师 体育组长

 

高丽佳

 

高级英语教师

 

张芳兰

 

二轻技校 高级语文教师

 

孔灵珍

 

五中 高级语文教师

 

[说明]  以上统计截止到1998年

 

二、民革四平一中小组

民  革  成  员

姓   名

党内职务

职称  校内职务

 

单茂生

组长

高级日语教师

 

姚洪山

 

高级历史教师

 

魏震宇

 

高级体育教师

 


三、农工民主党

农工民主党成员

姓   名

党内职务

职称  校内职务

 

田德宽

 

一级物理教师

 


第三节   工  会

  

为保证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的管理体制改革顺利实施,学校建立民主监督、民主管理机制,1985年始建职工代表大会(简称职代会)制度,进而形成了校长负责制,党委保证监督,教职工民主管理三位一体的新型管理体制。工会成为职工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负责职代会日常工作。

一、组织构成

职工代表大会由教职员代表组成,代表名额按比例分配至各教研组、各处(室)及其他部门,通过民主选举方式产生,每届任期三年。每届职工代表总数均达30余人。

职代会设常设主席团,由代表选举产生,负责职代会日常工作。第二届工会委员会设主席1人,由呼贵荣(副校级班子成员)担任;设文体委员2人,分别由王玉林(体育组长)、田德宽(物理教师)担任;设财务委员1人,由卜玉兰(会计)担任;设女工委员1人,由叶甫华(校医)担任。

第三届工会委员会设主席1人,由王桂芝(副校级班子成员)担任;设组织委员1人,由张兆范(语文组长)担任;设生活委员1人,由杨成江(政治教师)担任;设文体委员1人,由王玉林担任;设财务委员1人,由卜玉兰担任;设女工委员1人,由叶甫华担任;另增设法律顾问1人,由冯兆光(历史教师,兼职律师)担任。

职代会产生以来,对学校发展规划、一系列重大改革、教职工切身利益和合法权益等重大问题和热点问题做出了很好的审议,为校长的决策提供了民主保障,为学校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主要工作

根据职工代表大会制度,职代会一般每年召开一次,如遇特殊情况可随时召开。其主要职能是审议学校重大决策,实行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维护集体和职工个人的利益和合法权益。

1、监督管理

    19869月,相继召开二次职代会。二届一次职代会审议校一五发展规划方案。二届二次会议审议并修改第一栋职工住宅楼分配方案。

198711月,二届三次职代会审议修改第二栋职工住宅楼分配方案。

19894月,二届四次职代会审议修改教职工聘任制及奖励方案。二届五次会议审议结构工资方案。二届六次会议审议修改结构工资方案。

19907月,职代会作为民主管理机构对校中层干部进行民主评议。

19938月,三届二次职代会审议修改劳动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和后勤体制改革方案。

19951月,三届四次职代会审议第三栋职工住宅楼分配方案。

此外,工会全面参与制定、修改和审议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配合学校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如创办《教工短笛》小报,组织有针对性的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评比活动,并提供经费,为提高员工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做出了重要贡献。

2、活跃职工业余生活

为配合校园文化建设,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建立“教工之家”。

1985年开始筹建“教工之家”,学校为满足工会建“家”需要,把实验楼顶层全部腾出,并协助工会购置器材。建成了有乒乓球室、棋牌室、舞厅等可容纳上百人同时活动的较大型职工娱乐场所。每周五第七、八节课为法定活动时间。在全校教职工广泛参与之下,教工之家越办越红火,并吸引了外校教职工前来参加乒乓球、围棋、象棋等比赛活动,增进了与兄弟学校的友谊与交流。教工之家多次受到上级工会及相关部门的表彰。

组织开展校内职工文体活动是工会经常性工作。工会先后组建了教工男女乒乓球队、篮球队,带动了职工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每逢校运动会、重大庆典活动举行之际,都有工会组织的职工文体表演或比赛。作为职工代表队,多次参加校际邀请赛和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比赛,并获得好成绩。

组织教职工旅游是工会每年暑期必做的一项工作,多年来一中教职工已经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3、为教职工谋福利

根据学校经济条件,工会每年都要为职工谋得一定的福利,如:补助困难职工,慰问离退休职工,探望生病职工。教职工的红白喜事都会有工会代表亲临现场。此外,工会在关怀女工方面、计划生育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

多年来,四平一中工会通过健全工会组织,建立健全工会干部岗位责任制和相关的规章制度,实行目标管理,充分发挥了工会、职代会的组织职能,发挥了工会组织作为党的助手作用和行政的帮手作用。工会工作已成为学校全局工作的亮点之一。

三、取得荣誉

198512月,四平市教委、市委工会授予我校工会“合格职工之家”、“先进教工之家”称号,工会主席呼贵荣被授予“先进职工之友”称号。

19867月,工会主席呼贵荣当选四平市工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代表。

19885月,四平市教育工会授予我校工会先进单位称号,工会主席呼贵荣被授予“优秀工会干部”称号。

198812月,四平市直属高中、中等专业学校教工乒乓球团体赛,校工会组队参赛,荣获男团亚军、女团季军的好成绩。

四平市总工会授予我校工会先进教工之家称号,工会主席呼贵荣获“优秀职工代表”称号。

 

第四节 团委与学生会

 

一、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确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共青团与学生工作的方针、路线、政策、法规为指导方针,紧跟团中央战略部署,紧密依靠各级团组织,在校党委的直接领导关怀下,学校不断地加深团委和学生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凝聚力和战斗力,带领广大团员和青年争做新时代四有新人,开创适应新时期需要的工作新局面。充分发挥共青团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作用,发挥重点校团和青年工作的示范作用,为实现学校办学目标而努力奋斗。

二、任务目标

(一)组织建设

针对学校共青团和青年组织变动频繁的特点,为保证组织的完整性,建立了相应的变动衔机制,以适时完成新一届组织变更工作,保持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的战斗力。

    随着高三学生毕业离校和新一届高一新生入学,校团委每年都要进行一次例行的团委和学生会组织的整顿、改选和补选工作,并要组建高一年级团总支部、学生分会和各班的团支部等基层组织,以完善全校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

    学生干部的选拔任用,都要经过推荐和自荐,与班主任协商,内查外调过程,通过学生民主评议、民主选举产生。再经过定期培训和上岗见习过程,考察学生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组织能力和协作能力,最后经考核认定合格,正式上岗工作。

(二)完善机制

为实现共青团和青年学生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先后建立了一系列规章制度,以完善工作机制和制约机制。

建立了《团干部管理考核方法》和《团干部岗位责任制》,实行建立在广泛民主基础上的监督、评议和任用机制,对不胜任做团干部的,要及时帮教或者调整。

建立了《学生干部档案》除对学生干部本人实施培养之外,在其毕业时,作为向上级学校或有关部门介绍该生在中学时期表现情况的原始档案材料,为高校或用人单位培养使用人才提供借鉴。

建立了《学生干部培训制度》和《干部轮换制度》,“培训”是为提高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工作能力,以达到综合素质的提高;“轮换”是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管理,经受更高层次的锻炼,获得更全面成长的机会。干部轮换制推广到班级干部轮换,大批学生受到锻炼。

建立了《发展新团员考察制度》,实施对青年积极分子培养与考察相结合的机制。积极开展团课、谈话和组织相关教育活动,做好积极分子培养工作,成熟一个发展一个。入团需要严格履行发展手续,不漏任何必要环节,尤其不能降低标准,不搞人情,不开“后门”,不搞突出入团,严禁入团问题上的不良风气。特别要严格控制毕业班发展团员的比例,以确保新团员的高质量。一般选择在清明节、“五四”青年节等重大纪念庆祝活动中举行入团仪式。

此外,不断修改完善了“三好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学生干部”和“优秀团干部”的标准和评选条件,鼓励青年学生和团员在创优活动中,争做合格共青团员、创“三好”。

(三)宣传教育

    完善宣传报道组织网络,成立分别由团委、学生会宣传部统一领导的各支部、班级宣传报道组,配合校内生活和学校工作任务,及时做好宣传报道工作,占领校内舆论阵地,发挥校内宣传主阵地作用,并适时开展社会宣传工作。

充分利用班会、团会、报告会等多种会议形式和广播、电视、板报等宣传媒介,配合校党委和学生处等部门,大力开展有组织、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宣传教育工作,实施对广大团员、青年的宣传教育。

重点开展了以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改革开放为主体内容的时事政治政策宣传教育。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关心时事政治,正确认识理解整党建党、改革开放的必要性、重要性及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实施对青年一代思想政治觉悟的前卫教育。

开展了两个文明建设、法制与道德观念宣传教育。根据四平市委精神文明委员会“做、创、建”活动要求,在校内开展“文明用语十字”、“文明卫生习惯五不”等文明活动,在校内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好转等方面做贡献。自觉抵制资产阶级思想侵蚀,树立良好校风和道德风尚。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养成遵纪守法习惯,做守法公民。

开展了革命传统和思想信念宣传教育。聘请当地老红军老革命等革命前辈和当代军人模范英雄人物为学生做报告,讲英雄事迹。清明节,在学生中开展英雄城内忆英雄的祭奠活动,对广大团员和青年进行革命传统和思想信念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以英雄们的成长之路启发教育广大学生健康成长,从而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开展以培养学生三自(自理、自制、自强)能力为目的的实践教育活动。适时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和部队,开展社会调查,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利用节假日,慰问驻军和共建单位官兵,参加军容军貌,体验部队生活,学习解放军光荣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接受国防教育,密切军民关系,提高当代青年的三自能力。

开展了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公益劳动和学校基本建设的时机,有意识地寓教育于劳动之中。如:利用校园绿化美化工作之际,把任务交给学生。以班为单位分片包干,自己设计,自己动手植花草,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劳动中体验劳动人民的艰辛和分享劳动的喜悦,以达到劳动育人的教育目的。

通过一系列宣传教育,让学生逐步树立起为祖国为人民勤奋读书、成材报国的远大志向,养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的行为习惯,形成文明礼貌、勤俭节约、与人为善的良好道德风尚,在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体系中实现学校教育的高质量、高品位。

(四)文化活动

  团委、学生会各级组织一贯遵循“活动育人”的教育理念,在校内外积极开展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特创性且适合青年年龄特点的文化活动,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经常性文化活动陶冶情操。培养兴趣与专长,磨练意志品质,达到寓育于乐的目的。并且做到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校内活动形式主要有:英模报告会、辩论会、诗歌朗诵会、文艺演唱会、书画展览会以及春游、夏令营等;班干部异程接力赛、智力与独立生活能力竞赛、心理卫生健康常识比赛等竞赛活动;开展第二课堂,组建各类兴趣小组等。

校外活动主要以与兄弟学校以及社会相关单位(如军、警和市汽车公司等)建立长期的联谊关系,以开展经常性的联谊活动为主要形式,为学生创造接触外界、了解社会的更广阔的空间和机会。由校团委、学生会组织的很多活动,受到媒体的关注,四平电视台、广播电台和报社编辑了很多专题片或作为新闻推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三、其他工作

(一)建立“青年党校”和“党章学习小组”。对团内非党积极分子进行党的基础知识和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方面的高层次政治理论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实施党外培养教育,并推荐优秀团员入党,为党输送新鲜血液。19865月,学生会主席高三学生刘辉同学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我校第一位学生党员。

(二)适时组织召开团代会、学生会。大会主要议程包括代表资格审查,书记做团委、学生会工作报告,代表审议工作报告,选举,发倡议书等。截止1998年,已举行了十几届团代表会、学代会。

四、教工团支部

(一)做好青年教育工团员的思想政治工作,树立远大政治理想

1985年,教工团支部有团员二十几名,但无一人交过入党申请书。经谈心了解,他们不是没有进步的要求,而只是存在一种等待的心态。他们普遍认为,学校老教师多,教龄长、贡献大,发展党员应先在老教师中发展,想等一等再说。针对团员的等待心理,团支部及时组织他们参加党课学习,尽快掌握建党理论和知识,以确定前进方向,使他们懂得申请入党是向组织表明自己的进步愿望和要求,只有早一点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培养,才能进步更快。认识明确后全体团员纷纷向党组织提交了入党申请书,并主动向老党员学习,把自己的进步愿望落实到本职工作中去,以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入党愿望。

   (二)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为全校教师做好事。

全体团员经常利用节假日慰问老教师,探望离退休在家或有病住院的教师,为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为他们排忧解难。每到学校有分煤、分大米、灌煤气等福利工作时,主动帮老教师送到家中。团支部还自筹钱款买来理发工具,主动承担起为教师理发的服务性工作。四平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社等媒体都报道过他们的事迹。

教工团支部全体团员,已成为学校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一支生力军,深受老师好评,在学生中也发挥了师表作用。

 

第九章  体育卫生工作

 

第一节  体育工作

 

一、指导思想

以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确定的教育方针为根本指导思想,严格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和《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严格遵循1990年颁布的《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例》这一建国以来第一部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法规,发扬我校体育工作优良传统和作风,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

二、工作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健康体魄、良好体质和良好心理素质,具有不畏艰难勇敢顽强的意志品质,具有一定的体育技能和专长。全校学生毕业时体育达标率不低于90%。全校体育竞技水平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在全市性体育比赛中进入前三名,争取第一名。

三、具体措施

   1、打造一支专业齐全,素质较高,年龄结构合理的体育教师队伍。

  1995年以前,学校体育教师流失严重,相继有多名优秀体育教师调入高等院校或其他部门,造成体育师资队伍年龄老化,专业配置不齐的现象。随着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和教师生活待遇的提高,再加上学校领导的运筹,逐年引进了一大批具有不同专业的高素质体育人才充实队伍,为学校开展全方位体育教学和培养高素质体育人才提供了师资力量。

  2、场地器材建设

   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体育教育硬件建设得以迅速发展,现代化正规化程度大大提高,体育教学设施设备达到省内先进水平。(详见第二章第二节教学基础设施设备建设)

    3、常规教学工作

   贯彻执行学校“两课、两操、两活”规划要求,落实岗位责任制,上好体育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体要求有:严格执行教学计划,正点满时;严密组织,严格要求;阴雨天上室内课,不准转作他用;实行男女分班教学;上好选修课,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和特长,自选项目,培养专长。

   上好课间操,加强课间操组织领导,要求学生做到集合快静齐,动作标准到位。搞好课间操评比,以保证课间操质量。

   上好体育活动课,要求课前有计划,课上有专业体育教师组织指导。班主任随班监督,保证体活时间与质量。

4、课余体育工作

①组织筹办一年一度的校田径运动会。

②组织筹办每月一次的校内体育单项比赛,指导年级或班级自发举行各项小型比赛活动。

③组建校运动队,代表学校参加市区、省区和全国性比赛。

④培训报考体育院校的毕业生。

四、 工作业绩

1、贯彻《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平均达95%以上。

2、每年高考考入高等体育院校的考生平均达十几人。

3、参加各级竞技体育比赛成绩和获得的荣誉:

1985年,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首届田径运动会,我校荣获团体总分第二名;四平市政府授予我校教学、思想、体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吉林省教委、省体委、省卫生厅授予我校落实《规定》《达标》先进单位称号。

1987年,四平市直中学生篮球赛,我校男篮获第一名,女篮获第三名;四平市直高中学生乒乓球锦标赛,我校男队获团体第一名,女队获团体第二名。

1988年,四平市中学生田径选拔赛团体总分第二名;四平市高中学生篮球锦标赛,我校男女队分获第三名。

1989年,四平市重点中学田径运动会,我校男队获团体总分第一名,女队获团体总分第三名。

   1997年,吉林省重点高中学生篮球赛,我校男篮荣获冠军。

4、多名体育教师获得省、市级表彰奖励。(详见第五章第四节建设成绩)

 

第二节  卫生工作

 

   我校是学校卫生工作开展较早并获得显著成绩的学校之一: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建立了校医室,逐年配备了较为先进、较为齐全的专业卫生设备,配置了具有专业素质的校医。通过卫生部组织的专业培训和赴外地学习,校医的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很好地适应了学校卫生工作的需要。通过不断探索,经验积累和开创性的工作,校医室先后建立健全了多项学校卫生工作制度,开展常规卫生工作,逐步实现了校医室建设和卫生工作的专业化、正规化,成为四平市乃至全省学校卫生工作的典范。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四平市各级卫生部门制定的学校卫生工作系列政策法规,紧紧围绕不同时期的卫生工作特点和要求开展工作。以国家教委颁布的《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为学校卫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预防为主方针,坚持健康检查,关注学生健康。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的指导检查工作,做好卫生保健和疾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工作,保证广大师生的健康,不断提高学校卫生工作水平,开创四平一中学校卫生工作的新局面,保持卫生先进单位荣誉。

二、设备建设

按上级对学校卫生建设的有关规定和实际工作需要,学校每年都计划投入专项资金,逐年购置设备,扩大校医室规模,实现达标建设目标。

    经多年积累,校医室已有听诊器、血压计、牙科医疗等器械多件,有杠杆体重秤、身高坐高计等检测器具,有诊察床、担架、屏风、废物桶等辅助器具,以及各种宣传挂图、档案柜、常用药品等。

三、主要工作

(一)管理工作

1、每学期都制定卫生工作计划和总结,做到工作有针对性,计划性。

2、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对学生健康情况实施跟踪检查指导直至学生毕业。

3、建立健全校园环境卫生和学生健康保健等多项规章制度,如《体检制度》、《防疫制度》、《卫生检查评比制度》、《预防近视制度》、《保健知识宣传制度》等。

(二)常规工作

1、学生健康保健工作。每年举行一次学生全面体检,把检查结果作分析总结并制图表上墙展示,实施跟踪指导。

按时令开展常见病多发病防治工作,适时为学生接种甲肝、乙肝、麻疯、流脑等疫苗,增强学生免疫能力,增强体质,保证学生健康,做到小病不出校门。

结合学生学习环境,开展防近工作,组织全校学生学做眼保健操、气功操,传授保护眼睛器具的使用常识。深入教室和课堂,按眼保健要求指导班级科学摆放课桌及采光照明等,以普及防近医护常识。

2、开展卫生保健宣传教育工作。按学校要求每周安排二节卫生知识讲座课,并在课表上固定下来。

在医务室外走廊设卫生保健橱窗,每两周一期,以方便学生了解卫生知识,关注自身健康。

3、参与体育组备课,协助体育教师研究制定学生体育技能训练方案,为学生体能达标作具体的医学指导。

4、负责全校环境卫生工作,带领并指导校值周班做环境卫生检查评比工作。

5、服务性工作。负责校运动会、大型考试及校外大型集体活动的医护工作。

此外还参与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室工作,工会的教职工计划生育工作。业余时间为学生、教职工及家属做一些诊病、打针及护理等服务性工作。

    四、主要业绩

1、学生近视率每年控制在2%以下,受到省市教委及卫生部门的好评,多次在我校召开现场会,省内外许多学校相关工作人员到我校医务室参观学习。

2、校医室在历次省市体育卫生工作检查中表现突出,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级先进单位,受到表彰。1988年,我校获吉林省卫生先进单位称号;1994年,我校获“四平市爱国卫生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3、校医叶甫华同志(主治医师)多次被评为市级优秀校医;1989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校医”。

 

 

 

第十章  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由学校所创造的诸多科学健康积极愉悦的课余文化活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它体现着我校“活动育人”的办学理念。它是学校育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育的延伸;是实现课堂以外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校园文化集趣味性、知识性和实践性于一体,可有效调动和调节学生的情绪,振奋精神,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

学生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培养和展示才华,熏陶情操,净化心灵,激发求知欲和创造欲,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思想沟通和情感感化,从而有效地接受素质教育,提高受教育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品位。同时还能有效地引导学生形成自觉抵制和摒弃非科学的不健康娱乐方式的能力,消除不良活动给身心带来的影响和危害,使学生在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中快乐健康地成长。

校园文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标志着学校整体精神风貌和文明程度。多年来我校一直遵循这样一种理念,有效利用仅有的教育资源,积极打造着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校园文化。经多年打造,我校成为四平市校园文化建设示范校和文体活动中心。

 

第一节  校训  校风 

 

一、校训:1985年,继续沿用“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作为全校师生员工思想、道德及行为的准则。

二、校风:1989年始,依“校训”准则,结合学校现状和历史传统,通过几年努力,建设形成包括领导作风、教风和学风在内的具有我校独特特点的校风,具体为“精诚团结,无私奉献;崇尚科学,遵循规律;求实务真,勇于创新;勤于思考,严谨治学”。

(一)领导作风:民主、团结、廉洁、求实。

 民主:作风民主,善于协商,依靠群众,取信于民。

团结:团结合作,齐心协力,互相体谅,互相支持。

廉洁:为政清廉,秉公办事,坚持原则,不徇私情。

求实:认真负责,务正求实,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二)教风:团结、求精、创新、师表。

团结:团结协作,互敬互爱,谦虚礼让,与人为善。

求精:严谨治学,刻苦钻研,博采众长,精益求精。

创新:勤于思考,勇于探索,遵循规律,推陈出新。

师表:廉洁自律,公正无私,依法执教,为人师表。

(三)学风:团结、勤奋、尊师、自治。

团结:团结互助,友爱礼让,公平竞争,共同进步。

勤奋:勤奋学习,刻苦攻读,科学严谨,永不止步。

尊师:尊敬师长,听从教诲,虚心热忱,礼貌谦逊。

自治:自尊自爱,自强自立,自我教育,自主成长。

 

第二节  文化设施

 

一、升国旗台,通过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实施爱国主义教育。

二、校旗  校徽  校服  校歌

校旗,是四平一中校内外大型集会、活动时学校的形象标志。

校徽,是学生(包括教师)社会身份的标志。

校服,是师生参加校内外大型集会的标志性服装,活泼而庄严。学生服装一般分春秋和夏季两式,色泽样式随流行时尚而变化,给人一种整齐自然,活泼庄严的服饰美感。教师服装以西装为主要样式,时尚而体面,是教师授课和参加集体活动时的必着服装。

校歌,是由学校教师作词作曲的自创歌曲。词作者冯志国(高级语文教师,教研组长),曲作者陈昭(音乐教师,团委书记,曾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指挥家郑晓英、李华德)。歌曲曲调激昂,催人奋进,生动反映出四平一中在炮火中诞生,在红旗下茁壮成长的历史进程和光辉业绩,传达着四平一中一代代莘莘学子奋发向上、立志成材、报效祖国的心声,校歌已成为四平一中校园传唱不衰的传统歌曲。

校园广播台  电视台  电影院

校园广播台,由校团委、学生会主办,每日早午晚饭后,由学生广播员做三十分钟读报、校内新闻和文艺广播,宣传时事政治,活跃校园气氛。

校园电视台,由学校电教中心主办,定期播放校内新闻、人物专访、文体等专题影像资料,对校内重要会议和重大事件做现场直播。

校园电影院,由电教中心负责,每月一次电影放映,全校师生轮流观看,实施电影教育。19895月吉林省电影教育现场会在四平市召开,我校在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画廊  橱窗  板报

室外建画廊,作为校方对内外宣传的基地,应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时事政治,传达校内外教育信息。依据宣传内容,学校指派相关人员组织,由电教专业人员和美术教师具体制作。版面设计制作有较高专业水准。

室内橱窗,主楼内各楼层均建有四个橱窗,由处室、年组专用,根据部门工作内容作相关宣传。

板报,分年级板报和班级板报,班级板报由班级班委会和团支部组织出刊。年级板报由年级组织出刊,各班轮流组稿、出刊。学生参与宣传,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第三节  文化组织

 

一、体育运动队

1、校代表队,成立田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校队,由体育组指派专职教师作定期训练,代表学校参加各级比赛,多年来竞赛成绩优异。

2、班代表队,由班级组建,参加校内体育竞赛。

二、文艺演出队,由校音乐教师和有艺术专长的教师组织领导,在校内为师生演出,活跃校内文艺生活;在校外参加各种比赛和公益演出。

三、铜管乐队,担任校内外大型集会、社会活动的礼乐演奏任务。

四、科技兴趣小组,由专业教师定期开展科技讲座,开展活动,培养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动手能力。兴办科技板报,参加各级科技竞赛活动。

五、美术摄影小组,由美术教师和电教专业教师作技术指导,定期作绘画和摄影技能讲习训练,活跃业余文化生活,为高校培养专门人才。

 

第四节  文化活动

 

每年一届校田径运动会。平时开展各类小型体育比赛。

19885月,学校举办第一届校艺术节后,每年一届校艺术节,包括文艺表演,美术摄影作品展及手工制作作品展等。

每年一届校园之声音乐会。

每年一次高一新生军训,由学校领导与当地驻军军民共建单位协同组织,由部队教官作队形队列训练、检阅,组织学生到部队驻地参观战士军事表演,收听国防教育报告,作实弹射击等活动,培养学生组织纪律性,接受生动的国防教育。

社会实践活动:有计划开展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到部队、工厂、农村体验生活,为“希望工程”捐资助学等等。让学生深入社会,认识社会。

社会公益活动:每年“学雷锋日”组织服务队,走上街头为群众服务,学习雷锋精神;植树节参加植树活动,美化环境;冬季清扫积雪服务社会;赈灾义捐,发扬爱心。

重大节日、庆典活动:每年的“五·四”青年节、“七·一”建党日、“十·一”国庆节、“一二·九”运动纪念日以及清明节祭扫,都要进行系列教育,包括报告会、专题班会、演讲会、征文、文艺表演等活动,如香港、澳门回归庆典,校庆等,都应时举办系列教育活动。

随机进行经常性的报告会、座谈会、展览会、演讲会、诗歌朗诵会,智力竞赛,歌咏比赛、书法绘画比赛,新年联欢会、春季郊游以及今天我们十八岁成人教育等等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

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班级教室、寝室美化也是构成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建设维护美好校园环境成为广大师生自觉的经常性的公益活动。

 

第十一章  开放办学

   开放是进步的标志。请进来,走出去,开放办学是时代对一中的要求,是一中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之一。开放使一中获得了外部信息来源和经验来源,保证了一中能处在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沿,同时使一中领先的办学理念和优势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得以在周边地区逐年增强,从而使重点校的影响不断加深。

多年来,四平一中与国内、国外的校际交流日益频繁,范围在不断扩大。

 

第一节  国内校际交流

 

四平一中最先与四平四中建立了长期长效协作关系,互为参照,互比互学,有力促进了两校事业的发展,并带动了四平市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1994年,与辽源五中、公主岭一中、四平四中等跨地区的四所高中,成立了协作体,统筹规划教学,互通信息资料。期末由协作体统一组织命题、考试,集中评卷,统一评比,互为促进。

又先后与省内东北师大附中、省实验中学、吉林一中、吉林二中,湖北省黄冈中学、北京四中等十几所重点中学建立了长期的信息交流、资料交流和经验交流的协作关系,为四平一中广泛地把握国内最新教育动态,吸取最新办学经验和科研成果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来源。

学校还积极接待外来的参观访问,承办各种会议。

随着四平一中影响的不断扩大,省内外参观访问者逐年增多,访问团体的级别也在不断提高。

1990年2月,接待吉林省首批办好的重点中学公主岭一中、辽源五中两校领导参观访问。

1990年4月,吉林省东北师大附中、长春市一中、吉林一中、辽源五中、四平一中数学实验教材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1992年4月,四平市教委、体委、卫生局联合召开四平市体育卫生工作研讨会,与会的各市县(区)领导60余人来校参观校医室、体育器材,观看学生矫正近视气功操。

1993年8月,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司司长王炽昌、办公室副主任韩呼生在四平市副市长孙慧智、教委主任辛继尧陪同下到我校召开高考改革座谈会。我校校长邢国栋,副校长杨宏图张敬安以及教师代表冯治国、张铁胜、耿志文等参加座谈会。

1995年10月8日,邢国栋校长随四平市教委主任等前往白山市救灾,向白山市二中捐款人民币2万元。10月17日白山二中到我校回赠写有四平心系白山水,一中情暖二中人锦旗。

1996年5月,参加国家教委重点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第十二期研修班的21个省市46所重点中学校长,在国家教委应俊丰副主任带领下到我校考察调研。

1998年8月,四平一中建校50周年庆典,有2000余名校友,200余名各级领导和国内近百所重点中学校长与会。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南京陆军学院张海天(原国家武警总部政委)、国家民委主任陈宏等分别作大会发言。庆典活动由四平电视台作全过程直播。

此外,学校定期举办不同职称级别的开放课,邀请市内外、省内外教师来校听课,指导教学。

1992年9月,举办地区级观摩教学,全省九个市(州)百余所兄弟校近千名教师和领导来校听课、指导工作。四平市副市长孙慧志、市教委副主任刘秉权、市教育学院副院长张万喜来校指导工作。

1996年10月,省市教育工作联检团到我校检查工作,随机听取了16名教师的课,给予了一致好评。

1997年6月举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汇报课,省内外300余人来校听课。

1997年9月我校语文教师李亚荣、政治教师侯延山、英语教师李亚芹、地理教师张淑文、历史教师白娥、几何教师荆少武、代数教师闫岐、化学教师孙月霞、物理教师杨艳红,分别荣获吉林省教育学院高中部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学科的一等奖(第一名),生物教师彭涛获一等奖(第二名),并分获“青年教学新秀”称号。1998年5月,由教委组织,分别由校教务处刘积昌、郭富山带队,两次出行,由青年教学新秀在四平地区各市县(区)高中作巡回观摩课,听课人数达数千人。

几年间,校领导多次出访省内外重点高中。全校教师频繁外出听课,参加教研活动。

 

第二节  国外校际交流

 

1985年7月,应四平市政府邀请,日本青森县青少年友好亲善访华团一行30人28日抵四平,30日早八时到我校参观访问。参观了微机室、理化生实验室、图书馆等设施,观摩了计算机课外小组活动、体育活动和日语第二课堂。这是我校首次接待外国代表团。

1991年3月,前苏联乌苏里斯克师范学院院长、副院长等一行4人访问我校。

1992年4月,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历史教师赵德林随中国中小学幼儿教育工作者访日团出访日本。

1993年5月,邢国栋校长随吉林省教委教育考察团赴俄罗斯滨海区海参葳市、阿尔焦姆市进行教育考察。

1994年4月,张敬安副校长随吉林省教育考察团赴加拿大里贾那市进行访问。

1994年5月,加拿大里贾那市教育学院院长乔治·瑞克特博士及助理嘎斯博士来我校访问考察。

1995年4月,美国沃索市友好访华团沃索市教育局中级教育总监杜文克先生、中北技术学院国际交流专家贺葳、威斯康星大学马拉松校园校长麦西先生到我校访问。

我校与美国西西中学建立友谊校,与加拿大里贾那市希尔顿中学建立姊妹校,并分别签署协议书。

1995年5月,以山崎康信为团长的日本须坂市友好访华团来校访问,同行的还有秘书长西堀正司、事务局长竹内昇等,共计5人。

1995年11月,邢国栋校长随四平市教育考察团赴日本访问。

1996年11月,邢国栋校长随四平市教育考察团赴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香港考察。

1997年5月,应四平市政府邀请,以美国威斯康星州沃索市中北技术学院院长为团长的友好代表团一行6人,在市教委刘效群副主任陪同下来我校访问。在四平宾馆校长邢国栋与该团沃索市小学教育部主任南希女士签订友好往来交流协议书,签字仪式由市外事办主持,市委书记臧胜业、副市长孙慧智参加签字仪式。

1997年11月,由四平市外事办人员陪同,乌克兰客人访问我校。

 

 

第十二章  校办工厂

 

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福利待遇提供资金,为广大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场所,四平一中大力发展校办企业,成为四平地区较早创办校园企业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学校之一。

 

第一节  发展概况

 

一、东光机械厂

东光机械厂是在1985年,由原校办工厂基础上发展起来并更名的,已成为拥有机械加工、铆焊和铸造三个车间的较大型校办企业,有职工20余人。主要从事对外机械加工和农机配件生产,年产值利润平均达5万元以上,利润积累达几十万元。

二、东光泡沫板厂

1989年,机械加工行业普遍萧条,工厂面临生产萎缩不景气的局面。厂长辛博文同志一面为工厂生计四处奔走,一面开展市场调查,发现建筑材料行业前景看好。经与学校研究并征得同意,决定再建厂,生产聚苯乙烯泡沫板。经有关部门介绍,用80万元贷款收购了四平市山门食品加工厂,筹建四平东光泡沫板厂。改建了厂房,购置了设备,招聘了工人60余人,很快投入生产。主要产品有建筑用泡沫板和泡沫包装制品。第二年,产值竟达200余万元,利润56万元,上缴税金10余万元。

至此,四平一中校办工厂发展为2个,无论从产值或规模方面都是全地区校办企业的“老大”,固定资产净值达140万元以上。四平一中校办企业进入鼎盛时期。

多年来,校办工厂和厂长辛博文同志分别受到了省市区有关部门的表彰和资助。校办企业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勤工俭学先进集体”,辛博文同志多次被评为省市级“勤工俭学先进个人”。

 

第二节  主要贡献

 

1  历年产值利润

1988年以后,企业生产逐步走上正常运行轨道,产值平稳。学校把产值利润作为指标任务,以计划形式落实给工厂。具体指标如下:

 

 

年度

产值指标

利润指标

1988

55万元

10.5万元

1989

130万元

24万元

1990

155万元

26.5万元

1991

185万元

30万元

1992

200万元

40万元

1993

150万元

30万元

1994

80万元

10万元

1995

80万元

10万元

1996

80万元

10万元

1997

60万元

5万元

1998

60万元

5万元

二、为学校补充办学经费

校办工厂在保证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所需要资金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办学资金的需求,仅1986年学校筹建第一栋教师楼时,就一次性拨给学校20万元,为建楼解决了将近一半的资金。还为学校提供工资制度改革后的结构工资增加部分的资金,并还为教职工福利提供资金。

三、为学校增添设备

1997年,为学校购置红旗牌轿车一辆,价值28.5万元。1998年,购置解放牌卡车一辆,价值4.87万元。

校办工厂还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实践场所,学生可到工厂参观,参见简单劳动,实践邓小平同志早在1958年视察四平市六马路小学时提出的一面学习,一面劳动的指示,在劳动教育方面,校办工厂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此外,校办工厂还安置了部分待业青年和农村富余劳动力。

校办工厂历任领导

      1985~1994    厂长辛博文

      1994~1996    厂长刘继安

                   副厂长张郡纯

      1996~1998    厂长常波

                   副厂长任永刚

 

第十三章  携手续华章

 

1985  吉林省落实《规定》《达标》先进学校。

1986  吉林省军民共建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吉林省教育战线先进集体;四平市“双增双节”活动一等奖;四平市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四平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

1988 吉林省绿化先进单位;吉林省统战工作先进集体。

1989年    四平市模范单位。

1990年    四平市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平市统战工作先进单位;四平市先进集体。

1993年    吉林省招飞工作先进单位。

1994年    吉林省教委确定我校为人口理论教育试点校;吉林省爱国卫生工作先进单位。

1995年    吉林省实施《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先进学校;四平地区高中教学优胜单位;四平市党员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吉林省教育工会先进单位。

1996年    吉林省电化教育示范校;四平地区高中教学优胜单位。

1997年    吉林省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校;吉林省档案管理一级单位;四平市“五个十”示范工程达标单位。

1998年    全国首批电教实验校;四平市档案管理先进集体;四平市电教先进集体;四平市高中教学优胜单位;四平市爱国主义影视教育工作模范单位;四平市教育技术装备先进单位;第三届国际奥委会主席杯全国百城字形成赛四平赛区优秀组织奖;四平市安全保卫工作先进单位。

1985年至1998年,是四平一中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学校的各项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业绩,得到了上级领导部门和广大市民的认可,学校的公信度空前提高。四平一中以全新的面貌展示于世人面前,在建校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四平一中辉煌业绩的取得,靠的是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法令法规的正确导向,靠的是历届市委、市政府和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并得益于四平市交通银行、吉林省高速公路交警支队四平大队等社会各界及广大校友爱心资助和热情关注,得益于兄弟学校的通力合作和鼎立支持。

同时,四平一中人没有忘记回报社会、传递爱心。曾多次向兄弟学校馈赠微机等设备,为灾区和贫困地捐赠钱款实物,资助贫困学生等,以表达四平一中人感恩的情怀。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广大师生员工在校领导班子的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了四平一中光荣历史传统,牢牢把握了改革这一重要发展契机,使学校各项工作得以科学而有序的发展,营造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文育人环境,实现了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本地区本省区颇具影响力的重点高中之一。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四平一中的办学条件大为改观,学校的基础设施设备建设发展迅速,办学规模成倍扩大,基本满足了四平市人民的求学需求。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现代化程度跨入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为四平一中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多年来,四平一中教育教学成果显著,令人鼓舞,为世人所瞩目。国家“八五”期间、完成省级教育教学科研立项3项,市级7项;“九五”期间完成省级立项4项,市级9项。教师发表科研专著、论文200余部(篇),其中有国家级18部(篇),省级68部(篇),市级146部(篇)。

十四年来,学校先后获得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集体荣誉几十项,为一中的历史增添了光彩。

19989月,四平一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建校50周年庆典隆重举行。至此,四平一中预期的三个规划期的办学目标圆满完成。全校广大师生与到会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来宾和广大校友欢聚一堂,无不为一中的新发展而欢欣鼓舞。

随即,邢国栋校长光荣退休,完成了十四年辉煌的执政使命,功德圆满,泽被后世。

此后,四平一中又将进入一个更为兴盛的发展阶段,四平一中在负重前行。

编辑:陈旭
上一篇:1998-2008
下一篇:1976-1985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搜索框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吉ICP备17008604号-1

地址:四平市铁东区中央东路2216号
校长信箱:spyzxzxx@126.com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